于宗國
死刑是國家通過法定程序,授權行使其公權力的法定機關,依法定權限和程序,剝奪刑事犯罪人生命權的刑罰方法。目前,我國的死刑制度存在著如下一些不能忽視的問題:
第一,掛有死刑的罪名過多。現行刑法分則編保持著68種罪可判處死刑,①死刑罪名較多。第二,死刑適用的對象范圍相對過寬。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只規定對犯罪時未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第三,死刑判決易受外界干擾,缺乏統一性死刑判決。第四,我國應積極推廣注射刑,使死刑執行方式進一步文明化。第五,死刑犯赦免權的缺失。我國憲法關于赦免的條款在實質上是赦免權作為國家權力在不同機關分配的規定,而非賦予公民獲得赦免權的規定。②
針對上述情況,盡管理論上全面廢除死刑是必然趨勢,但考慮到具體國情,我國在現階段并不具備完全廢除死刑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條件。③所以如何限制死刑的適用就成為我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死刑的立法限制
死刑改革,首先應當從立法上限制死刑的適用范圍。
(一)廢除絕大部分貪利犯罪的死刑
貪利犯罪主要是指經濟犯罪與財產犯罪。死刑對貪利犯罪的預防作用微乎其微,靠死刑無法遏制貪利犯罪。因此,預防經濟犯罪的關鍵在于完善法制、清除腐敗。
(二)關于軍事犯罪和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可作技術性壓縮
這兩個罪名可適用死刑的共19個罪名,但是由于這兩類犯罪的特殊性,死刑規定基本上是備而不用,因此對其可作
實質性削減或將數個犯罪予以概括。
(三)對一些性質不是特別嚴重的犯罪可以考慮取消死刑
如故意傷害罪,拐賣婦女、兒童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等可以廢除死刑,可以考慮將適用死刑的法定情節縮減為一種,即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
二、死刑的司法限制
對死刑的司法限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嚴解釋死刑的適用范圍
在法律規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應當按照從嚴解釋的原則,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范圍。關于如何界定“最嚴重的犯罪”,本文認為應當包括兩點:致人死亡的故意犯罪;具有其他極其嚴重后果的故意犯罪。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秘書長在關于死刑的第六個五年報告《死刑與貫徹〈保證面對死刑的人的權利的保障措施〉》中所論述的:“致命的或其他極其嚴重的后果的含義傾向于暗示著這樣的犯罪應該是危及生命的犯罪。在這個意義上,危及生命是行為的一種極為可能的犯罪。”④
(二)在審判實踐中對適用死刑的標準應嚴格統一,從嚴定罪和適用死刑
審判機關適用死刑關系到剝奪犯罪人的生命權利,應從嚴掌握死刑的適用。禁止將非死刑罪名定為死刑罪名,在判處死刑時,務必嚴格按照適用死刑的法定基準,對罪行極大、有法定從重情節的,判處死刑。對有自首、立功等法定從輕情節的不處死刑。
(三)關于死緩制度
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是中國刑法獨具特色的一項死刑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應充分發揮死緩制度的作用,在不得不適用死刑時,應當首先考慮適用死刑緩期執行,以此形成一個“過濾層”,使死刑立即執行的數量減低至最極限。⑤
(四)應盡可能不適用極刑,明智利用法定刑的可選擇性
中國刑法中可適用死刑的約70種嚴重故意犯罪的法定刑均具有可選擇性。也就是說,法律沒有規定任何一種罪名必須適用死刑,而是預留了可供選擇的回旋余地。這就賦予司法機關極為重要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對死刑案件具有管轄權的中、高級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尤其是后者應該明智地利用法定刑的可選擇性,嚴格限制和減少死刑的適用。
值得一提的是,最高院于2006年12月13日發布的《關于統一行使死刑案件核準權有關問題的決定》已經將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的核準權收歸最高院統一行使。我們應該抓住這一契機,走一條死刑“存-限-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