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盛鳳杰 成文林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不斷推進,食品安全政策的基本框架已經構建好,相關的法規法律也逐步完善,但是我國現在的食品安全形勢仍然嚴峻,該文從我國食品安全的保障體系等角度進行分析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和對策。
一、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分析
(一)食品安全的制度分析
1.管理體制的現狀。在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是含有食品質量、食品衛生、農產品質量多個范疇的一個嶄新新領域。正是因為此,在管理上很可能形成部門職能之間交叉的模糊地帶。法律上也對各個管理部門的權限的劃分、監管職責不十分明確。
2.很多部門各自執法。工商部門檢查企業的違規經營,質檢部門檢查企業的查質量標準,衛生部門檢查企業的許可證、生產環境,行業主管部門檢查企業的行業規范,在對食品衛生質量的抽檢方面,工商、質檢、衛生等檢測機構都有權利依據部門的法律的規定,各自委托食品檢測機構對食品企業進行食品衛生等方面的質量抽檢。在信息公開方面,工商、質檢、衛生等行政主管部門都可以各自公布自己確定的食品衛生質量抽檢結果。
(二)食品安全問題上的技術分析
食品安全問題產生之原因從食品的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來看,主要表現為:食品生產以及流通鏈條中存在的問題,另一個方面是食品加工過程中質量控制的不太完善。在食品的生產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由于農民的素質相對較低并且可能有利益趨使,農民購買使用具有毒性很強的農藥,這應該是食品質量安全的源頭。二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質量控制不嚴,生產過程的環節進一步加劇了食品安全問題。
二、我國食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和發達國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
(一)標準體系和法律法規尚有待完善
標準體系和法律法規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證。我國目前的食品衛生安全法律存在欠缺之處。相對而言,歐洲和美洲等一些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非常健全并且懲罰措施較為嚴厲,足以震懾違法者。
(二)食品安全檢測體系不健全、關鍵監測技術有待提高
健全的食品安全檢測體系一般包括行業中介檢測、食品生產企業的自我檢測以及政府檢測,其中大多以企業自我檢測作為其中的主要檢測方式。發達國家通常大都建立了食品安全的常規監測制度,對食品安全采取“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我國目前對食品安全的檢測一般是運動式和突擊式抽查最多,對食品安全的監測不能做到日常化和全程化,導致有害食品生產銷售十分普遍。
三、對我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議和對策
(一)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問題的警示
從開始抓起,注重防范風險,改變之前存在的的當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之后或者媒體曝光后才開始處理的情況,在事故未形成前就將食品安全隱患扼殺在萌芽中。盡快建立具有公正性、獨立、權威性的能夠檢測食品安全衛生的實驗室,能夠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更加嚴謹、科學的支撐。
(二)加強對現有法律法規的懲罰監督力度,依法實施權力監督,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特別有效保護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呈現惡化態勢,原因很多,但是現有法律法規中的懲罰力度不強是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全國的各級人大作為地方特別權威的監督機構,依照法律實施法律監督以及經濟工作監督,應該是憲法賦予人大的職權,應充分發揮人大的監督作用,啟動監督程序,及時發現并糾正、撤銷違法違規的危害食品衛生安全的行政行為。
(三)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國家食品安全的法律建設
英國是世界上的食品安全保障特別好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有關食品安全衛生的法律法規特別十分多,這里面既有綜合性的如《食品質量保護法》,也有特別具體的《動物產品檢查法》《雞蛋類產品檢查法》等。英國的這些法律法規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食品,上面的一系列措施為食品的安全規定非常具體的標準和監管程序。所以我們也應該廣泛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加強對國外一些食品安全標準的消化、研究,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行政法規、食品安全法律、行政規章、地方法規等多層式的法律體系,發展和探索既與國際接軌,又能夠符合我國國情的方法、理論和體系。
(四)建立新的食品安全宏觀調控體系和管理體系
我國早在2003年4月就已經制訂了《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辦法》,但是我們仍需要借鑒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做法,針對我國的國情,我國應該建立食品工業管理部門與農業管理部門兩者管理合一,建立食品工業和農業實行一體化管理的機構,以逐步完善國家食品安全政策的宏觀調控體系、支持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
目前我國制定了2234項有關食品衛生安全的標準。但許多標準都已經過時了,所以國家應該創新標準,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并且與時俱進的安全標準。為適應進出口食品檢驗,國家也頒布了進出口食品檢驗方法行業的標準589項。并且國家建立的標準沒有統一性和歸納性。條理性比發達國家差。所以我們應該及時制定標準,創新標準,使食品安全標準能夠早日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