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華
場合管理者之安全保障義務來源于場合管理人員職務上、業務上的要求,是一項法定義務對場合管理者的義務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有無相關行政規章、行業標準及企事業單位內部的規范性規定,二是考察其是否盈利及盈利多少。三是參考習慣。作者還認為,場合管理者的責任應屬侵權責任。歸責原則,也就當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場合管理者的責任與第三人直接侵權的責任既是相互獨立的,同時,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這兩個責任又是重合的,直接侵權者的責任構成直接責任在前,場合管理者的責任是一種補充責任。追究場合管理者責任時,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從受害人的角度來看,其原則上具有選擇權。二是場合管理者享有追償權。三是受害人在對直接侵權者請求賠償的不足部分,有權請求場合管理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一、場合管理者之安全保障義務
首先,場合管理者之安全保障義務的來源是什么?筆者認為,其義務來源于場合管理人員職務上、業務上的要求,是一項法定義務,場合管理者作為管領者或受益者,法律就要求他盡到善良管理人的義務。例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就有規定“消費者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當然,這里的消費者應為廣義的理解,是指進入場合管理者管理領域控制范圍的所有的人。實踐中,也有人認為此義務屬合同之附隨義務。筆者認為,附隨義務在本質上也是合同一方當事人的法定義務,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推導出的作為一般社會人的基本義務,只是這一義務履行的對象有了特定性而已,它并不當然是當事人之間約定的義務。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這一義務在當事人之間得到明確約定,那么,此義務的性質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法定義務上升為約定義務,而作為約定義務,場合管理者必然與相對人之間形成明確的合同關系,場合管理者承擔的責任就應該是締約過失責任或違約責任,這時,我們就無需考察場合管理者是否存有過錯,而應適用嚴格責任原則追究其責任。實質上這時場合管理者就成了對方的保險人(這在航空旅客運輸合同中表現是尤為明顯)。①對于此明確約定之義務,本文不作探討。
其次是場合管理者義務之具體內容。場合管理者對進入其管領或控制場合之人的安全保障義務,從公法上看,是一項非常原則的義務要求。其義務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也就是說場合管理者應該如何履行,履行到什么程度,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筆者認為,對場合管理者的義務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有無相關行政規章、行業標準及企事業單位內部的規范性規定,如有規定,其規定的內容應是重要參考依據,如三星級賓館,按照行業要求其應配備保安、裝備監控等,這就是賓館的具體義務,如小區管委會,一般也會有向小區居民公示的職責范圍的文字性規定,這都可以作為確定場合管理者義務具體內容的參考依據。二是考察其是否盈利及盈利多少②。三是參考習慣,按照一般人的觀點認為其所具義務是什么,應該怎樣履行等。所以,雖然場合管理者在原則上都負有安全保障之義務,但其義務的內容差別是很大的,需要具體分析對待。
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
討論這一問題的前提是場合管理者負有責任。一種觀點認為構成違約責任。其認為場合管理者與受害人之間存在著某種合同關系,因為場合管理者違反了保障安全的合同義務,造成了受害者人身或財產損失,所以應承擔違約責任。(這種觀點還認為在雙方合同關系尚未成立時受到侵害的,則構成締約過失責任)。
另一種觀點是構成侵權責任,認為場合管理者未盡到適當或合理的關心,使他人受到第三人傷害,屬于過失侵權。③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違反約定義務時,構成違約,違反法定的強制性義務時構成侵權,有時還構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這種觀點聽起來挺有道理,但是何為約定義務,何為法定的強制性義務,其實是很難區分的。在雙方存在合同關系的前提下,一方有保障對方生命和財產安全的義務,這一義務經常并未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很多人解釋此為合同的附隨義務,也是合同義務,違反這一義務當然也構成違約;但也有人認為,這一義務只是一般義務,雙方即使不存在合同關系,一方也同樣負有保障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義務,不履行此義務構成侵權。
筆者認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應承擔侵權責任。其一,場合管理者與相對人之間的合同關系并不明確,其保障相對人基本安全的義務,是一種基本的社會保障責任,具有公法性;其二,即使雙方存在明確的合同關系,其保障安全之義務一般也未在合同中明確規定,重婚罪只能推斷其為合同的附隨義務,而實際所謂附隨義務也是一種社會道德義務,具有公法性;其三,如果雙方有明確的合同,在合同中又明確約定此安全保障義務,那么,這時的安全保障義務就成了合同的主義務,違反主義務當然構成違約,也只有在這時才有可能存在違約與侵權的競合問題;其四,在司法實踐中,對場合管理者適用的歸責原則一般為過錯責任原則,例如,在教育部制定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學校作為場合管理者必須有過錯才承擔責任。而如果按合同法理論確定的嚴格責任原則來追究場合管理者的責任,顯然是不合適的。這也從實踐的角度證明了,場合管理者的責任性質實質上還是侵權責任。
三、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歸責原則
這與場合管理者應承擔責任的性質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構成侵權時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構成違約時適用嚴格責任原則。筆者認為其為侵權責任,那么對場合管理者的歸責原則,也就當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也稱為過失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承擔民事責任的基本條件的歸責責任。按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就不承擔民事責任。
在對場合管理者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場合管理者的過錯形式表現為過失,而非故意。如系故意,則其就有可能與第三人構成共同侵權(對此,不在本文不作討論)。過失又具體表現為疏忽之過失與懈怠之過失,按注意標準的不同則可分為重大過失(二級過錯)與一般過失(三級過錯),構成重大過失有可能要負刑事責任,同時要負賠償損失及懲戒性民事責任;一般過失原則只承擔補救性民事責任。④二是對場合管理者過失認定的問題。筆者認為可適用過失推定原則,所謂過錯推定,它仍屬于過錯責任原則,只是將歸責方式客觀化了一些,這種原則將民事責任主觀要件的舉證責以否定的形式分配加害一方(即所謂“舉證責任倒置),從而避免了受害人因不能證明對方過錯而無法獲得賠償的情形。也就是說,由場合管理者負舉證責任,其舉證不能則推定其存在過失。因為作為場合管理者,其相對于受害者來說,其處于優勢地位,而受害者處于弱勢地位,舉證客觀上存在困難。筆者認為,受害者應對場合管理者之義務內容及損害事實舉證;場合管理者應對其義務的履行舉證。
四、場合管理者責任與第三人侵權責任的關系
從責任的過程來看,場合管理者的責任與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既不是共同侵權,也不是混合過錯,而是分別構成侵權,這應在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環境下進行分析,否則其責任關系必然造成混亂。實踐中,有人認為場合管理者與直接侵權的第三人應該共同承擔責任;又有人認為他們應相互承擔連帶責任等等,筆者認為,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
首先,從直接侵權的第三人與受害者之間的關系分析,這是一個獨立的侵權之債,第三人的侵權在主觀上可以由故意,亦可以由過失構成。在這一法律關系中,場合管理者的過錯(實際也有可能不存在過錯)只是其造成損害結果的特定條件,而非原因,原因是第三人的侵權。這里需要解釋一下,場合管理者為什么不能與受害者構成共同侵權或混合過錯,筆者認為,其一,第三人的過錯形式與場合管理者的過錯形式不一樣,如果第三人的侵權是故意,則明顯不能與管理者的過失構成共同侵權;第二,即使第三人的侵權亦為過失,其過失與場合管理者也不在同一個法律關系環境下;其三,關于混合過錯,一般是指行為人與受害人雙方都有過錯的情況下,它屬于侵權人與受害人間責任如何分擔的問題。
其次,在場合管理者與受害人之間,其客觀上是存在某種關系的(當然這種關系并不一定就能構成明確的合同關系),正是由于這種關系的存在,才使場合管理者具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之義務。所以,雖然筆者認為場合管理者的責任屬侵權責任(而非違約責任),但實際上這種侵權還是有其一定的特點的,特點之一就是其保障對象的特定性——系進入其場合者,而非一般侵權保障對象的普遍性。所以,場合管理者與受害人之間的場合管理法律關系,從其性質上來說也是獨立于第三人的直接侵權的。在這一法律關系中,場合管理者有保障受害人安全之基本義務,違反這一義務是造成他人損害的原因,而第三人的直接侵權在這里只是條件。
第三,場合管理者的責任與第三人直接侵權的責任既是相互獨立的,同時,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這兩個責任又是重合的,直接侵權者的責任是一種補充責任。所謂的直接責任,就是直接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責任,其行為人就是直接責任人,它是侵權補充責任的終局責任人。所謂補充責任,就是違反法定或者約定的安全保障義務的行為所造成損害的責任。其行為人就是補充責任人。⑤受害者不可以同時要求兩者承擔全部責任。
五、場合管理者責任的承擔
一般認為,在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行為中,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一方承擔的侵權責任,就是補充責任。補充責任也是一種請求權的競合、責任的競合,是行為人就同一給付對于數個行為人分別單獨地發生請求權,因其中一個請求權的滿足而使其余的請求權均歸消滅的責任形式。⑥場合管理者的責任由于與第三人的直接侵權責任發生了重合,所以,其在具體承擔責任時,應是典型的補充責任。依照法律規定,行為人負有對他人的安全保護義務。這種義務是法定的義務。行為人違反這一法定義務,造成損害,與他人的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發生巧合,產生責任競合,負有法定義務的行為人的行為構成補充責任。這是侵權補充責任的最基本類型。據此,筆者認為,在實踐中,追究場合管理者責任時,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從受害人的角度來看,其原則上具有選擇權。具有選擇權的原因在于兩個相互獨立的侵權法律關系的存在。受害人可以選擇直接向侵權人的第三人請求賠償,如果第三人承擔了全部賠償責任后,作為場合管理者的責任就自然消滅。當然受害人也可以基于與場合管理者之間的法律關系,選擇向場合管理者主張權利。二是場合管理者享有追償權。由于場合管理者的責任性質是補充責任,所以,當其在受害人的請求下,承擔了全部或部分賠償責任之后,就產生了對直接侵權的第三人的追償權。三是受害人在對直接侵權者請求賠償的不足部分,有權請求場合管理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這樣,既有利于鼓勵受害人向直接侵權者主張權利,又有利于對受害人權利的充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