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梅 韋秀梅
“人肉搜索”是一種人工參與的信息搜索機制,隨著大量網友的自發參與,信息來源越來越多,信息梳理越來越快,從而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網友們便有意識地以人肉搜索為工具求解某一熱點事件的背后真相。①從賣身救母事件,網絡虐貓事件和“姜巖”事件事件中,人肉搜索引擎顯示著網民互動戰爭的強大的威力,這種威力不禁讓人震撼!在“人肉搜索”中,被“人肉搜索者”大多違背了民眾的道德底線,網民們通過網絡傳遞信息、表達意愿,甚至進行道德審判發泄對其的不滿。但是“人肉搜索”事件中逐步暴露出侵犯當事人隱私權、影響其正常工作學習生活的弊病,所以我們不得不對侵犯隱私權的弊端進行沉入的思考。
一、隱私權的界定
隱私權最初由美國學者沃倫和布蘭蒂斯在19世紀末兩人在《HarvardLawReview》上的“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中首先提出的。雖然他們在該文中沒有對隱私權下明確的定義,但隱私權一直廣為流傳。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的隱私權。我國學者對隱私權的界定有各種不同的觀點,本人比較傾向張新寶教授的觀點,隱私權是公民享有的私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索、利用和公開等的一種權利。
“人肉搜索”無度的將原本屬于私人的信息如姓名、照片、地址、電話、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甚至配偶或父母的電話或工作單位散布于引起關注的網絡社區中,在很短的時間內網友們就會對這一事件的人物了如指掌,其信息無一例外地被公布于眾,這當然是對他人個人隱私權的侵害。
二、“人肉搜索”中隱私權的內容
(一)隱私權是一種人格權
隱私權是每個自然人都享有的一項基本的人格權,它是人生來就有的固有權利。我國雖然沒有從立法上將隱私權明確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予以確認,但仍明確了隱私權是一種具體的人格權。它體現了個人自決、個性和個人人格的價值,而這些最終又可以歸結于對人的尊重。人的名譽是指具有人格尊嚴的名聲,是人格的重要內容,它為人們自尊、自愛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侵犯名譽權的行為主要包括侮辱、誹謗、泄露他人隱私等。如“姜巖”案中就有與當事人王菲所述不相符合的網友的言論,這種行為其實已經涉及到誹謗,侵害了當事人的人格尊嚴。即使是網友傳播的真實的言論,讓社會上不特定的多數人知道其隱私,也是對王菲隱私權的侵犯,使其正常生活受到影響,人格尊嚴評價降低。
(二)隱私權是一種財產權
在“姜巖”案中,原告因為“人肉搜索”而失去了工作,并且長期失業,而且其家庭住址及其家人甚至鄰居的私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侵擾。從某種程度上說,原告的財產權受到了侵犯,這種侵犯是一種消極的侵犯,是本應該增加而沒有增加,本不該減少而減少。上面說的是第一種情況,被“人肉搜索”者的財產權的影響,是其財產權的消極的侵犯;第二種情況是隱私利益為客體的隱私權。在網絡環境下,隱私作為一種私人信息,它的經濟價值已經得到極大的提升。尤其是當特定的主體認識到某一隱私信息的價值遠遠大于其所具有的人格利益時,他可能就會向他人提供這種隱私信息,或允許他人搜集和使用其隱私信息。②在“姜巖”案中,網站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為了增加網頁的瀏覽量,謀取其經濟上的利益,而侵犯其隱私權。我們要摒棄“隱私權只是人格權”的觀念,它同時也是以隱私作為利益的財產權的復合型權利。
三、對“人肉搜索”中侵犯隱私權的責任承擔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人肉搜索”是頗具有爭議的,它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侵犯隱私權、名譽權的問題。在“人肉搜索”中,我從兩個方面來談隱私權的責任承擔:
(一)普通網民的責任
侵犯隱私權不再是單一個人的行為,而是不特定多數人的一項集體行為。眾多網友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參與到“人肉搜索”中,認為不需要對自已的行為負責,出現很多侵害他人權利的侵權行為,導致侵犯隱私權難以確定最終的責任歸屬。人肉搜索的發起人、披露原告個人信息和侵害原告名譽的網民作為侵權的主體,實施了侵權的行為,并且侵權過程中存在著過錯,符合侵權的構成要件,構成侵權。
對于普通網民的侵權,應運用計算機技術,確定侵權人的IP地址,竟而找到具體的侵權人,根據《民法通則》確定侵權人的責任。但是找到侵權人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成本。如要追究發貼人的侵權責任,往往因為發貼人是匿名發貼,IP地址與真實住址不符,難以查實追究其責任。
(二)網站服務商的責任
許多大的互聯網公司和大型的搜索引擎都參與到“人肉搜索”中,“人肉搜索”已經成為一種營利性的商業模式,所以網站對其所獲得的收益,就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網站作為運營商要對自己的運營行為承擔一定的監管責任,要制定嚴格的條款、規則,規制網友在發表言論的時候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對網友在其網站上的侵權行為,由于其管理不善,網站服務商也要和網友承擔連帶責任。如果不能找到發帖人,網站服務者就要獨自承擔責任。
借鑒國外對侵犯隱私權的立法經驗,我認為對于網站服務商一般不承擔責任,只有在知道或應當知道(即違反其合理注意義務)侵權或違法行為而沒有即時制止時,才承擔法律責任,即在有過錯的情況下要承擔責任。網絡管理者在刪除、屏蔽的時候要即時,必須要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對于沒有過錯的網站服務者實施了隱私侵權行為,只是不承擔賠償責任,但仍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排除妨害等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