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躍前
一、醫療過失認定的原則
(一)從醫學專業角度出發原則
醫學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它有其專有的思維和判斷方式。因此我們在處理醫療過錯認定的問題時就要遵循醫學的思維,而不能以非醫學專業的思維判斷方式來判斷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失。所以,當用法律評價和規范醫療活動時,只能要求醫者在醫療過程中盡責,而不能要求其醫療結果正確,否則就是在用法律去實現醫療目的。②
(二)與法律思維結合原則
具體說來,對醫學專家針對醫療專權事宜作出的判斷,法律不應該以自己設定的標準去判斷其是否正確;但是,法律應該有所作為,應該審核醫學專家作出的結論是否符合必要的法律程序或者行業規定,是否具有充分的資料或證據,以及是否符合醫療界的一般專業標準。
二、醫療過失認定的類型化分析
(一)不具備實施醫療行為資格的過失
1.醫療機構實施醫療行為的資格。依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醫療機構必須按照核準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診療活動,不得出于營利或者其它目的,而超出自己的診療科目范圍,不得使用非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醫療機構執業,必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醫療技術規范。
2.醫務工作人員實施醫療行為的資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的規定,從事醫療活動的醫務人員應當取得相應的醫師執業資格證書、護士執業資格證書,依法取得執業資格的醫師和護士經注冊后,可以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
(二)未及時接診的過失
我國《執業醫師法》第24條規定:“對危急患者,醫師應當采取緊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
(三)未慎重診斷的過失
診斷,是指醫生通過視診、觸診、扣診和聽診,了解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并結合一些必要的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推測出疾病的具體名稱和樣態。疾病之診斷常限于各方面的客觀因素,如疾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特殊又復少見的疾病難以適時明確判斷等。
(四)未進行合理治療的過失
獲得身體康復是患者就醫的目的,同時也是醫療行為的主要目標,而對患者進行合理的治療是使患者獲得身體康復的唯一途徑。
(五)未進行合理說明的過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二十六條,《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一條以及《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三十三條都規定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應該說醫方向患者告知有關醫療情況已經成為了一種法定義務。
(六)未謹慎進行風險性治療的檢查的過失
在醫療活動中,有很多治療手段存在著很大風險,如有些患者對藥物的過敏,如不在用藥前進行一定的過敏性測試,就會出現甚至危及生命的后果,對此醫方就負有治療手段實施前的檢查義務,雖然即使盡了檢查義務也還是有可能因患者的個人差異、醫學的發展水平不足而出現不良后果,但是醫方的檢查義務的履行會將風險減少到最小程度,醫方也可以因此免責。
三、醫療過失認定機制的完善
(一)醫療過失認定機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公信力缺乏。由于法院機關本身就是醫療侵權案件的審判機關,所以難免有“自審自鑒”的說法,顯然不能使公眾信服。
2.社會資源浪費。對于專門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機構來說,當地方一級醫學會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機構做出的鑒定結論對醫患的一方不利時,另一方就會想方設法找理由以獲得上一級醫學會的鑒定結論,如此反復,從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資源浪費。
(二)對醫療過失認定機制的建議
筆者認為,在醫療侵權案件中,應建立完善的專家證人制度以認定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失。完善的醫療專家證人制度包含以下內容:
1.專家證人的資格認定。④專家證人的資格,就是在認定損害賠償案件的事實方面所具有的權威和能力,能夠向法庭提供權威的意見,為法庭認定上述事實提供依據。在具體到醫療侵權案件中,專家證人就應該是能夠為醫學方面的事實認定提供專家證言的權威和能力。
2.專家證人證言的采信程序。(1)專家證人應當在開庭時出庭接受當事人質詢。專家證人應當在人民法院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證據時出席,并接受對方當事人質詢,如果對方當事人對該專家證人就案件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所提出的意見明確表示認可或者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和理由的,那么該專家證人的意見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后,可以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2)專家證人的證言應當進行質證。質證程序是庭審中決定證據是否采信的重要環節。由于專家證人的證言也是一種證據,因此對出庭的專家證人的證言也應當進行質詢。只有經過當事人對專家證人的質詢,專家證人就案件涉及的專門性問題所提出的意見向法庭展示后,該專家證人的證言才有可能被采信。對專家證人的質詢,旨在考察專家證人對案件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所提出的意見的可靠度及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