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婧婷
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因此,商業秘密包括非專利技術和經營信息。與其他知識產權相比,商業秘密是一項相對的權利。商業秘密的專有性不是絕對的,不具有排他性。由于作為無形財產的商業秘密不同于有形財產,一個商業秘密允許多個所有人共存,各個所有人所擁有的是“獨立”的所有權,區別于物權法中“一物一權”的要求。
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①給出了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范圍,概括如下:第一,不正當的主動獲取行為;第二,獲取后的使用、披露行為;第三,違約披露行為;第四,明知是他人的商業秘密而使用的行為??梢娢覈蓪ι虡I秘密侵權行為的認定,是以明知或者應知為要件的,即以存在主觀過錯為侵權的前提。所以,只有故意或者過失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屬于侵權行為,應承擔賠償責任。
然而,法律實踐中,往往存在善意第三人的情況。例如,權利人的商業秘密被侵權人(惡意第二人)取得,后侵權人卻使善意第三人獲得此商業秘密。由于商業秘密的前提是不為公眾所知悉,不同于其他知識產權一樣公開,第三人并不能辨析其所獲技術或方法是否屬于他人的商業秘密,所以極易存在商業秘密的善意第三人使用問題。此種情形中,善意第三人的行為認定及其責任的承擔,法律上并無明確的規定。
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明確善意第三人的時間準據點及其構成的基礎上,分情況進一步探究商業秘密的善意第三人責任問題。
一、商業秘密中的善意第三人
(一)商業秘密侵權中的第三人
在涉及第三人的商業秘密法律關系中,我們將合法擁有商業秘密的權利人稱為第一人。據此提出第二人、第三人的概念。
第二人是指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商業秘密的侵權者,以及雖然是合法取得但是違反保密約定擅自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商業秘密的違約者。對于第二人的行為責任,法律有明確的規定。
第三人是指從第二人處獲取或獲取后使用、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人。根據第三人獲取或者使用、披露商業秘密的主觀狀態不同,又可將其分為惡意第三人和善意第三人。惡意第三人是違反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②規定的,即“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人。而善意第三人是在主觀上沒有故意,不知道或者沒有理由應當知道第二人的行為違法,從第二人處合法獲得,客觀上使用或披露了受法律保護的商業秘密的人。
(二)構成善意第三人善意的要件
對于商業秘密中的善意第三人的認定,首先要明確“善意”含義。“善意”包括以下幾層意思:其一,善意第三人是在主觀上沒有故意,不知道或者沒有理由應當知道第二人的違法行為的情況下取得;其二,第三人是通過合法方式從第二人處善意取得,這里的合法方式可以是合同、協議等,但該合法方式效力待定;其三,第三人為獲取商業秘密支付了合理代價,此為第三人主觀善意的外在表現;其四,第三人的善意具有持續性,這要求第三人不僅在取得,而且在以后使用、披露商業秘密時的主觀狀態持續存在。
依據上述幾點,第三人只有符合了”善意”的要件,才能認定為商業秘密中的善意第三人。然而,既然善意第三人獲得的商業秘密是合法的、合理的、善意的,那么善意第三人獲得的商業秘密應該被保護使用,還是被禁止使用,或者被允許使用,這就需要立法加以明確的問題
二、商業秘密善意第三人歸責
(一)善意第三人行為的性質認定
商業秘密的權利人享有商業秘密的所有權,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由于善意第三人對商業秘密的使用、披露并未經過原商業秘密權利人的許可(處分權),亦沒有法定的免責理由,且其行為確實損害了權利人的權益(收益權),所以,善意第三人的行為應該認定為侵權行為。
(二)善意第三人的責任
歸責原則是指據以確定侵權民事責任由行為人承擔的理由、標準或者說最終決定性的根本要素。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兼顧不同的社會利益,是立法者對各種社會利益進行權衡的結果。上文已經闡述了善意第三人的行為為侵權行為,在充分考慮到善意第三人的權益的情況下,筆者認為,該侵權的認定應是無過錯原則。
善意第三人侵權的法律后果應包括停止侵害和賠償損失。基于善意第三人的主觀無過錯性和客觀侵權性,停止侵權的責任也應當同樣采取無過錯的責任原則。也就是說,當侵權行為發現后,就應當及時停止,而不論行為人過錯與否,這樣才有利于保護權利人的權益,才能體現無過錯侵權認定的意義。
關于善意第三人侵權賠償責任的認定應充分兼顧與平衡原權利人和善意第三人的權益。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筆者認為,法律應在商業秘密保護方面傾向于善意第三人的權益保護。在這種法律關系所涉及的三方中,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第二人是有惡意的,第一人和第三人均無過錯,而在同時保護雙方的利益的前提下,法律的規定應當更側重于保護善意第三人的權益。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鑒于商業秘密的特殊性,它已不為公眾所知悉為前提,而這種不公開性導致了第三人對于一項技術或者方法是否屬于他人的商業秘密的判斷能力是有限的。并且往往惡意第二人在處分商業秘密的時候,給第三人造成假象,讓第三人誤認為其即為商業秘密權利的所有人,此時當第三人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時,作為善意第三人,法律應對其權益進行有力的保護。其次,在此情況下,作為原權利人(第一人)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商業秘密,其本身的過錯比善意第三人更為明顯。
我國沒有專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對于商業秘密的保護顯然不夠,更是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上存在很大的漏洞。而關于商業秘密善意第三人法律規定,只零散在各類法律法規之中,更是缺乏法律的有力保障?;谏鲜龇治?筆者認為,我國立法者應平衡善意第三人與商業秘密權利人之間的權益關系,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利,盡量做到社會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以完善我國的立法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