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研
國債是國家依據信用原則,從社會上吸收資金以滿足財政需要的一種形式,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也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國債的適度規模是指國債的最優規模,這種規模可以使國債的經濟效應達到最大,那么高于這個規?;虻陀谶@個規模都會降低國債整體的經濟效應,所以應該尋求這個最有規模的界限。
一、國債的效應分析
(一)積極效應分析
1.籌集資金
利用國債,政府籌集國家建設所需要經費。發行國債一方面緩解財政壓力,國債再投資后產生的收益可作為日后還本付息的來源,國債的償還不會形成政府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優化產業結構,將個人、企業手中的閑置的資金用于國家經濟建設,實現國債的分配效應,而且債權人還能得到國債投資收益的一部分產生良性的分配效應。
2.彌補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的部分,是財政收支未能實現平衡的一種表現,是一種世界性的財政現象。舉借國債僅是社會資金使用權的暫時轉移,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招致無度通貨膨脹,還可迅速有效地彌補財政赤字,故被各國政府作為彌補財政赤字的一種基本方法。
3.償還到期債務
借新債還舊債,信用關系的延續或替代,在債務償還期,政府往往采用借新債的辦法來償還舊債,這種方法產生了一種新舊債權主體的替代效應,并延長了政府對國債的使用時間,在分配上,是國民收入通過政府實現在新舊債權主體之間的轉移。
4.調控宏觀經濟運行
國債是調節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工具。在社會總需求小于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于“疲軟”狀態時,發行國債可以動員社會閑置資金參與經濟建設,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在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經濟發展處于“過熱”狀態時,發行國債又可以回籠流通中的貨幣資金,起到收縮社會總需求、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國債的這種雙向調節效應,是稅收等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
(二)負面效應分析
1.擠出效應
國債的擠出效應是國債發行的負面經濟效應,擠出效應等于政府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民間主體的權利,表明政府參與市場過多,因而損害了市場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因為國債投資規模的擴大而壓抑、排擠了民間投資的增長,那么再實施國債政策是不合適的,國債規模也己超過適度的范圍。
2.影響經濟效率
國債通常是有償使用的,政府要定期支付產生的利息,政府將為此籌集資金,一方面通過舉借新債,另一方面通過征稅。但稅收的增加,會加重企業及個人的負擔,即使有些人的納稅額和所得的國債利息相等,都不免會出現消極影響。從而因到期償還債務而造成的經濟效率損失。
3.影響資源配置效率
舉借國債籌集資金將資源的使用和支配權從私人轉向政府部門。通過舉借國債把應現在承擔的成本推移到將來。這樣會使產品的供給與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產生偏移,給政府的未來狀況帶來不好的影響,也給將來的納稅人帶來負擔。
二、我國國債規模分析
國債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范疇,它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財政收支狀況是密不可分的。適度的國債規模通常是采用一系列指標來衡量和控制的。國際上通常使用的相對指標有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國債負擔率等幾個指標。
(一)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即當年的國債余額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國債負擔率計算公式表述為:(國債余額/當年GDP)*100%。國債余額是指歷年發行的國債到當年為止尚未償還的余額。這一指標反映了國家國債總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數量關系,它是衡量經濟總規模對國債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國債規模的主要指標之一。根據世界各國的經驗,國債余額大體上相當于當年的財政收入總額,這是目前國際公認的國債最高警戒線。我國的財政收入,即使加上預算外收入也只占GDP的20%左右,因此,照此推算,我國的國債累積額占GDP的比重最高不超過20%為宜。
(二)國債償債率
國債償債率即當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與當年財政收入的比率。國債償債率計算公式表述為:(當年還本付息支出額/當年財政收入總額)*100%。國債償債率公認警戒線在10%以下。根據1990年到2005年的有關數據反映,我國的國債償債率非常之高,從1992年開始,幾乎每年的國債償債率水平都在20%以上,其中有三年超過了30%,在1998年達到最高,為42.87%。為了要保證政府信譽,到期國債必須要還本付息,較高的國債償債率表明我國以往發行的國債給現今的財政造成很大壓力,這種壓力又不可避免不可推遲。從這個指標來看,我國國債規模已經偏大。
(三)國債依存度
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債務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其計算公式為:(當年債務收入額/當年財政支出額)*100%。國債依存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財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發行國債來實現的。國際上一般公認15%-20%為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的警戒線,25%-30%為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的警戒線。根據1990年至2005年的相關數據測算可以得出,我國國債依存度是相當高的。由此可知,我國的財政過分依賴國債,財政實力較弱,并且有惡化的趨勢,依存度居高不下,說明我國始終在走發新債補財政的路線。政府債務陷入發新債還舊債的惡性循環,長期下去,必然會影響財政良性發展。
綜上分析,雖然我國的國債負擔率處于安全線內,但是國債依存度、國債償債率都已經遠遠高警戒范圍,國債規模已經面臨風險,必須調整國債規模,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負面效應,更好的發揮其正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