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欣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調解作為民事訴訟的結案方式之一,在國際上享有"東方一枝花"的美譽。自古以來,我國的司法實踐便注重調解。在我國古代,無論在民間還是司法過程中,調解制度都被作為首選,由于通過此種方式解決糾紛的效果極佳,加之可以永久性地杜絕纏訴、上訴等浪費司法資源、危害正常司法秩序的結果,調解制度被廣泛地用在各種案件之中,成為中國司法制度中極具特色的一部分。
一、民事訴訟訴前調解概述
(一)民事訴訟訴前調解的內容
民事訴訟訴前調解(以下簡稱訴前調解),是指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調解。訴前調解程序獨立于訴訟程序,同時又與訴訟程序緊密相連。
(二)民事訴訟訴前調解的特點
訴前調解不同于訴訟外的調解,也不同于訴訟中的調解,它有其特點:
首先,訴前調解是法院主持下的調解。雖然訴前調解是在訴訟程序開始前的調解,但它不同于法院外的調解或曰訴訟外的調解。法院外的調解是沒有法院參與的,它們是在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者民間組織等法院外的組織和人員主持下的調解,包括行政調解、仲裁調解等調解形式。而訴前調解是在法院主持下的調解。
其次,訴前調解是獨立于訴訟程序的一種糾紛解決機制。訴前調解程序是在訴訟開始之前就進行的程序,它是一種非訴訟程序,應當由一套獨特的運行機制。訴前程序可因當事人的申請而開始,調解通常在法院進行,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在其他適當的處所進行,即使在法院進行,也不必再正規的法庭進行調解,可在調解室或者其他有關場所進行;由于調解本身就是當事人雙方的互相協商,故調解未必要像訴訟那樣一定得查清事實、分清是非;調解協議經過當事人合意而成立。
第三,訴前調解基于當事人的自愿選擇。“自愿”是訴前調解程序的核心,是訴前調解程序不同于訴訟程序的體現。現實中,某些法院為了增加其案件的調解率,對于一些不適宜調解或者當事人雙方根本沒辦法接受調解結果的案件,依然進行調解,這是違背了調解的自愿原則的。
第四,訴前調解協議是有法律約束力的。調解成立后,訴前調解程序結束,調解書或調解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另一方可以依據調解書或者調解協議請求法院強制執行。
從訴前調解制度的特點可以看出,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多元化、生活節奏的加快,讓調解這種方便、快捷、低成本的糾紛解決機制越來越為大多數人接受,也越來越有用武之地。
二、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應用
訴前程序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特別的規定,但是近年來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地方已經有了對相關案件的試點,同時,在一些小城鎮和農村,訴前調解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民事糾紛中,這與其糾紛繁多、經濟落后以及“熟人社會”的現實是分不開的。
(一)大中城市訴前調解制度的試點
目前,北京市幾個區的法院的訴前調解工作已逐漸展開,被叫做“立案前調解息訴工作”。由立案庭在當事人遞交訴狀之后,法院正式受理之前,根據糾紛的性質、案件審理的難易程度、勝訴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執行難度等相關情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立案法官對當事人進行訴訟風險、訴訟成本告知,指導或簡易當事人通過其他途徑或自行解決糾紛。當事人自愿息訴,有效緩解了審判工作的壓力,同時又節省了訴訟資源。
例如,2008年7月17日,北京市豐臺區人民法院掛牌成立了“訴前人民調解工作室”。該工作室設在豐臺法院立案庭,由民庭、刑庭退休的資深法官擔任專職特約人民調解員,在當事人立案時為其提供訴前調解服務;2008年4月,西城區也就這樣的制度推出一項新舉措——醫療糾紛訴前調解制度,如患者在人民醫院、兒童醫院等西城轄區內醫院就診時,若與醫院發生糾紛,可免費請法官進行訴前調解。根據這項制度,醫患雙方發生醫療糾紛后,醫院或者患者均可征詢對方是否申請“訴前調解制度”,解決賠償問題。雙方共同提出申請,或一方提出申請,另一方表示同意,就可到法院領取《醫療糾紛訴前調解制度告知書》,在簽字確認后提交法院。此后,醫患雙方可選擇自行協商或請法官參與調解。若自行協商,在達成調解后,可由法院對賠償協議進行審查確認,出具賠償協議確認書。若請法官訴前調解,調解成功后,法院將出具民事調解書。若一方拒不履行,另一方可直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訴前調解制度的應用范圍,一般是當事人互相之間關系密切,案件事實不太復雜,并且當事人企望快速、經濟的解決糾紛的案件。小額借貸、相鄰關系、改變撫養、解除收養、鄰里損害賠償等七類案件均可進入訴前免費調解。
(二)小城鎮以及農村訴前調解的實際應用
雖然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訴前調解程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才處于試驗階段,但是在廣大的農村、鄉鎮地區,訴前調解有適宜其發展的土壤,被許多基層人民法院甚至其派出機構的庭長們所廣泛采用。他們從當地的實際出發,著眼于平息矛盾,快速高效的解決鄉里鄉鄰的糾紛。
山東省聊城冠縣人民法院定遠寨人民法庭庭長、2006年被授予“中國法官十杰”的女法官李昆侖便擅長使用訴前調解這一方法,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當事人雙方的利益,也使得糾紛得以快速有效的解決。在長期的基層審判工作中,她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農村審判的工作經驗,做有針對性的調解工作,努力促進息訴止爭、結案了事。當發現村民之間有了矛盾、需要進入訴訟程序時,李庭長及同事們首先與當事人交流,了解案件事實。
類似于定遠寨法庭,很多基層人民法院在實踐中都注重對訴前調解制度的應用,就筆者所調查的城市中,山西省聞喜縣的做法也是別具一格。聞喜縣基層人民法院的法官們除了審理案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便是每周都會花一天時間,在一個專門的辦公室里值班,等侯當事人前去咨詢。在那天,會有許多想用于“民事訴訟”這一“武器”解決糾紛、維護自身權利的市民來到那個專門的辦公室,面對面地向法官們傾訴,而法官們便會利用這個機會了解案情,如果遇到適合適用訴前調解程序的案件,則建議當事人運用訴前調解程序以盡快達到其訴訟目的。而事實證明,這樣的訴前調解制度在解決民事糾紛上,作用非常顯著,調解率基本上每年處于上升趨勢。(如表一、二)
以上的訴前調解制度,可能在整個國家并不全都適用,但是對于經濟欠發達、市民之間大多都很熟悉的農村和小城鎮,可以很大的節約司法資源,為當事人節約訴訟成本,并且可以很快地使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得到明確,從現實意義上來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民事訴訟訴前調解的利弊分析
(一)訴前調解制度的優勢
當事人在起訴立案前由法院附設的調解室或基層調解單位專職調解人員對案件進行調解,首先,使得糾紛的解決更加便捷、成本更低,同時訴前調解制度是由法院或相關政府機關支付了糾紛解決的成本,當事人近乎是免費解決糾紛;另外,訴前調解制度解決了人們的“厭訴”心理,發生糾紛時求助于調解,不僅有利于糾紛快速高效的解決,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而且,還極大地減輕了法院的訴累。
(二)訴前調解制度的缺陷
當前,雖然訴前調解制度正在被許多法院廣泛的實驗和應用著,而且如上所述,訴求調解制度有許多優點,也可以滿足多元的民事訴訟案件的不同處理方式,但在現階段,我國的訴前調解制度依然有許多不足。
針對訴前調解在司法實踐中的問題,筆者走訪了許多工作在司法實踐第一線的法官、律師,他們中的多數人認為,一直以來訴前調解都在工作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于中國小城鎮和農村傳統上的人情味濃厚,市民文化素質不高、對法律了解的程度較淺以及當地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人民經濟狀況不佳和對快速、高效、經濟的解決糾紛方式的期待,都讓訴前調解當之無愧的應用到了糾紛的解決之中。然而法官素質的良莠不齊又讓訴前調解在不同的地區的應用存在著極大的問題。怎樣才能切實解決這樣的問題呢?筆者認為,現階段,針對訴前調解的立法極為重要。只有在法律上統一規范訴前調解的應用,才能讓這一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更好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