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艷
一、職業協會的內涵與特征
現實生活中職業協會可能沒有行業協會那樣被大眾熟知,但在不少學術論文中已經被學者使用,黎軍教授認為,職業協會是一類由從事同一職業的人員所組成的團體。應松年、張練華教授則認為,職業協會是從事同一職業的人員組成的自治團體,其功能在于保護會員利益,實行自律管理①。筆者贊同以上學者對職業協會的界定,它是一類職業從業人員共同組成的社會團體,擔負著自律自治的職能。
與此同時筆者概括了職業協會與一般行業協會的三點不同:一是其入會成員資格的限定性,二是入會的強制性,三是其功能的社會性。
第一,筆者認為與其他性質的行業協會相比,職業協會的會員需要具備相應的資格許可。從我國《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章程》的規定可以看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規定取得律師執業證書的律師才能成為協會的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也規定,注冊會計師協會是由注冊會計師組成的社會團體,而注冊會計師是依法取得注冊會計師證書并接受委托從事審計會計咨詢、服務的人員。為此,筆者認為對于像律協、會計師協會在內的職業協會來說,它的入會成員相比較其他協會來說是有嚴格的資格限定,需要通過國家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取得相應的資格許可后才可能加入各類協會。
第二,筆者發現我國職業協會的成員入會一般采取強制入會的方式,這是相比較其他經濟類行業協會的另一大區別。例如,美國的地方性律協一般采取強制性加入的原則,加利福尼亞州律師協會章程規定,凡是在該州執業的律師,一旦領取了執業證后,就必須參加律師協會,成為其會員。②就我國律協等職業協會管理模式來看,我國的職業協會成員一般也采取這種模式。我國《律師法》規定,律師必須加入所在地的地方律師協會。律協章程第九條規定:“個人會員應當到所在地的律師協會辦理會員登記手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加入注冊會計師協會。”由此見得,職業協會的成員一般都是強制入會的,加入當地的職業協會成為各類職業者跨入職業大門的必備要件。
第三,是針對行業協會互益性特點而言,我國有學者認為互益性是行業協會的一大屬性③,互益性強調了行業協會的設立是為了提供群體利益,相比較一般的公益組織,行業協會是為特定群體服務的,一般是其成員獨享其利益。筆者認為相比較其他協會互益性特征,職業協會在此是有所突破的。我們可以看到,職業協會作為一類社會組織,其在維護社會利益方面所做的努力。我國律協章程與會計師協會章程中都有規定,協會擔負組織和實施職業資格考試的具體工作。會計師協會還負有代表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開展國際交往活動的職責。律師協會則有參與立法,向有關部門提出法制建設建議的職能。筆者以為,這些活動的性質遠遠超出了互益性的范疇。
二、憲政層面下職業協會發展的合法性分析
憲政的內涵源遠流長,憲政的概念也眾說風云。望文生義,憲政即憲法政治。主流觀點贊成,憲政的基本內涵可以濃縮為國家權力的正確行使與公民權利的合法保護。王怡教授指出:“憲政的國家大多數有一部成文的憲法,作為限制政府權力和保障個人權利的依據。”④為此研究公民權利、國家權力及其相互間關系成為憲政的的核心內容。筆者以為,憲政的內涵包括了法治的形式、民主的內核、以及權利與權力的互動,而職業協會的發展恰體現了以上的憲政精神。
首先,職業協會的發展源于法治的精神。盡管法治是一個經歷長期流變的概念,但通觀古今中外學者的研究,法治的核心價值意義卻是相通的。近代西方法治理論的首創者英國的法哲學家詹姆士·哈林頓在其《大洋國》中提出了以自由權利為最高的價值準則。洛克同樣在其《政府論》中強調法治的核心是保護個人自由權利,法律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更大范圍的保護自由。公丕祥教授在研究法制的現代化時指出,法制現代化與法治是內在結合在一起的,法制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包含了人類法律思想、行為及其實踐等各領域的多方面進程,其核心是人的現代化。⑤由此見得,公民自由權利的實現與保障是法治的核心價值。綜觀職業協會的生成,公民的結社自由權正是其存在的邏輯起點。結社權可以說是公民自由權利的一種。伴隨著主權國家的確立,其逐步演化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憲法權利。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20條也規定:人人有權享有和平集會和結社的自由,任何人不得迫使隸屬于某一團體。⑥職業協會作為一類在自愿基礎上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建立的專業共同體,其存在的內在邏輯是結社自由權,其存在的核心價值則是共同體的自治。正是基于成員自由意志的表達與相互間的信任,職業協會的內在活力與行動優勢才能更加突現。法治的精神孕育了個體的自由,而這種自由又內化為職業協會生成的動力,同時強化了其自治的屬性。
其次,職業協會的發展符合多元民主的價值取向。民主是憲政的應有之意,同時也是憲政價值的內核。民主是憲法權威的精髓,民主既是憲法產生的根源之一,同時是憲法權威孜孜以求的理想。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憲法范疇中民主內容的具體表現。⑦熟不知,民主的理論在西方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蛻變,其中包括達爾的多元民主理論。該理論是以多元社會為重要內容,在達爾看來,一個多元的社會意味著:(1)意見的多元性,有先進的,有落后的;有激進的,有保守的;(2)利益的多元性,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利益分化日趨顯著,在社會各領域出現了眾多的利益團體,它們相互獨立;(3)沖突的多元性,沖突普遍存在并紛繁交錯,民族、語言、宗教、地區之間的沖突,職業、地位、權力之間的沖突;(4)權力的多元性,國家不是唯一的主權體現者和權力中心,各個利益集團是權力的中心、主權體現者。⑧職業協會作為職業者的自治組織,它的成長賦予了社會多元化的因素。他們相比較處在一盤散沙狀態下的一個個個體來說具有較強的組織性、專業性,從而能夠形成一類在社會上有話語權的主體。同時,職業協會的宗旨始終放在維護本協會成員的合法權益之上,互益性依然是其一大特點,由此在社會上形成一類利益相關群體。再次,職業協會肩負著社會公共服務職能,例如律師協會、醫師協會等都被賦有制定行業規范與懲戒規則的權力,這已經超越了權利的范疇,成為了一項公共管理權力。如此一來,單一性的國家權力被取代,國家不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
最后,職業協會的發展體現了國家與市民社會的良性互動。有學者指出憲法是國家與公民關系的縮影,“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分立、互動乃是憲政的社會基礎。”⑨關于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問題,我國學者在中國化的語境下,提出了良性的結構性互動模式。認為中國的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構架絕非簡單的“市民社會決定國家”或“國家高于市民社會”的非洛即黑的選擇,⑩極力主張兩者的良性互動。一方面,國家承認市民社會的獨立性,為其合法存在提供法治的環境,并對其進行必要的干預和調節。另一方面,市民社會對于國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表現在制約國家力量上;其次通過培育多元的利益集團來構建民主政治的強大力量。豘筆者以為,良性的結構性互動,一方面體現在政府職能的轉變與社會原有管理形式的變革。以職業協會與國家機構的關系為例,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律師協會的地位是有明顯差異的。主要體現在律協與其主管機關的關系上。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的律師管理體制是按照單一的政府管理模式運作的。豙律師和律師執業機構由司法行政機關直接管理,律師協會依附于政府的律師管理機構。并不具有律師行業管理職能。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律師隊伍的壯大,如今確立了司法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與律師協會的行業管理相結合的律師管理新模式。這一重大的政府管理模式轉變,改變了律師協會原有的依附地位,促使了律師協會這一職業性群體組織的自治。另一方面,良性的結構性互動意味著平等的合作,主要體現在職業協會從私人領域向公共領域的滲透。正如上文所述,它向公共領域的邁進,體現了國家權力的分散。政府改變了一貫的權力獨大作風,通過合同的形式向有關具備公共服務的社會組織采購相關的公共服務。這不僅是國外的一種通行做法,更重要的是因為它解決了政府在提供服務時出現的弊端,彌補了政府失靈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實現了政府與社會組織在功能上的結構性互補。1998年英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簽署了《政府與志愿及社區組織合作框架協議》,政府通過公開透明的合同、承包方式向有關組織提供服務資金,確保以上組織的獨立性。而在我國,政府也嘗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彌補自身提供服務的局限。例如北京市司法局通過提供辦案補貼,向北京市農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購買優質的法律援助項目,支持建立社會公益法律服務組織。并且通過購買的方式,節約了政府行政資源,同時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弱勢群體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