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蓮
企業年度檢驗(簡稱企業年檢),是國家工商總局和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規定,對屬地管轄領取營業執照的企業,上年度經營情況進行檢查,確認其繼續經營資格的法定制度。
一、企業分支機構在工商系統年檢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情況各不相同,為年檢工作增加了難度
實踐證明,企業年度檢驗對工商行政管理來說是一種節約行政成本,行之有效的企業監督管理手段。但是,工商年檢的對象以小型企業居多,各個分支機構情況更是復雜,存在所有權與經營權集中于業主一身,無內部控制制度,財務答理混亂,審計報告很不規范,核算不規范等情況。
(二)年檢材料上存在的問題
因為各種主觀或客觀原因,存在年檢材料無法按時提供,企業做假應付,工商敷衍對待,年檢過于形式。企業分支機構未建賬,無據可查,臨時應付,年年照樣。有些規模比較小的公司在工商登記后沒有建賬,年檢時無法提供必要的會計賬冊、憑證查驗,難以證明其注冊資本是否到位或有無抽資行為。企業分支機構在年檢后又抽回資本金,依然不建賬核算,翌年年檢時又照此重復一遍。
(三)年檢方式上存在的問題
實行屬地管理后,同一企業的各個分支機構分屬不同的管理機關,年檢方式必然會存在差異,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糾紛;年檢方式也不夠便民,對于一些分支機構較多、分屬不同登記機關的企業,需要上多家門,占據了企業的大量時間。即便在同一家登記機關,由于審查、繳費等流程分屬不同科室,企業從領取年檢表格到完成年檢,往往都是要往返數次。盡管工商部門開展了網上年檢,但由于受諸多客觀因素影響,目前還難以大面積鋪開。
(四)年檢方式單一死板,存在檢而無效
企業年檢雖有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作依據,但是由于實行分級年檢,不同的登記機關對年檢材料的審查標準卻難以統一。有的年檢工作人員沒有從企業的實際出發,死搬法律條文,能簡化不簡化;對企業提交的前置審批、驗資報告、經營場所證明、財務報表等年檢材料的審查存在寬嚴不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檢效果。企業年年做假帳應付年檢的現象確實存在,個別工商干部對年檢工作認識不到位,敷衍應付,使年檢起不到任何作用,這些都造成年檢的形式化與無效的結果。
二、分支機構年檢的合理建議
(一)積極探索新路子,創新年檢制度
第一,實行屬地年檢制度后,可能存在企業分支機構登記注冊、變更,與年檢的不是同一級機關,應當下放權限,由企業分支機構所在地工商部門負責日常監管和年檢,并將信息反饋給原登記機關,為受理企業重大事項的變更等提供依據,這樣既減輕了企業負擔,又方便了工商監管;第二,加強與企業的溝通,取得各企業及其分支機構對年檢工作的認識和支持,企業在對其分支機構下達指示時,要與工商部門的要求相統一,避免使分支機構處于兩難的境地;第三,根據企業的不同類型,在對企業分支機構應提交的年檢材料作相應精簡,一些重點行業(如生產、銷售危險化學品)企業年檢時必須提供有關部門核發的合法、有效的許可證,其分支機構年檢時只需提供所隸屬企業已年檢營業執照復印件即可。
(二)建立防范機制,將年檢的重點由注重合規性檢查轉移到以防范為主上來
首先,針對年檢工作“形式多、內容少”的實際狀況,加強日常監管,建立分公司、分支機構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全面系統地掌握各企業分支機構的經營管理狀況,不能僅僅依賴于將年檢情況作為分支機構是否具有合法經營資格的依據;其次,嚴格分級年檢制度,對上年年檢A級的分支機構,可免檢或簡化手續年檢,并予公示;再者,借鑒國際慣例,建立年檢主查人和企業分支機構主要負責人負責制度,以確保年檢工作的質量。
(三)規范審計報告,強化鑒證
對應當建賬而未建賬的企業分支機構,工商部門就不能對其辦理年檢,要責令限期建賬或委托具備資格的中介機構代理記賬。對沒有建賬、未提供會計資料而在工商年檢中應當出具審計報告的企業分支機構,應獲取無賬可查的確實證據,出具拒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并說明理由。即使在審計期間企業分支機構補繳了原注冊資木,只能對補繳情況予以披露,但不能掩蓋其已發生了抽逃出資的行為。工商部門制定統一的審計報告格式,將各分支機構的審計報告規范化。
(四)加大處罰力度
對發現的嚴重違法違規經營的分支機構從嚴治理,加大經濟處罰力度,使違規者增大其行為成本。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執法的剛性,對在工商年檢中發現虛假出資或抽逃出資的企業分支機構,要給以停業整頓的行政處罰,并處以一定數額的罰款,構成犯罪的,按照《刑法》的規定處理,同時,工商干部應當追究責任的,一定嚴查到底。堅決杜絕以罰代管行為,決不能造成只有加罰款本事的假象。為了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傾向,上級機關只有加大經濟處罰的力度,使違規的非法所得不足以彌補其受處罰的數額,才能使違規者望而卻步。因此,為了從根本上防范風險,杜絕機構的違規違紀行為,必須加大對行為當事人和法人的行政和經濟處罰力度,使故意犯規者消除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