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黎
一、法律和政策方面的建議
第一,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用人單位的法制觀念和農民工的依法維權意識。要大力拓寬勞動保障普法宣傳教育渠道,擴大宣傳教育覆蓋面,靈活運用各種宣傳教育手段,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相關法制宣傳活動,提高用人單位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增強農民工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
第二,要構建完善的勞動法律體系、加大勞動力市場監管和執法力度。現行的有些勞動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同時,要加強農村勞動力市場秩序治理,加大勞動執法檢查力度,嚴厲打擊克扣、惡意拖欠工人工資等行為,嚴厲查處侵害農民工權益的用人單位,使整個農村用工市場走上法制化、有序化的軌道。
第三,應盡快立法廢除現行的戶籍制度,取消對農民工的身份歧視,依法確認農民工平等勞動者的合法身份。應依法確認農民工作為產業工人一部分的政治地位。簡化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各種手續。
第四,要建立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險立法。農民工應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公共服務。但是,在完善社會保險立法方面,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使我們不可能馬上將農民工納入現行的適用于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網絡。不過我們可以轉換思路,在立法中將過高的保障水平降低至基本保障,使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進入社會保障制度內,尤其是與現階段農民工利益攸關的工傷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更應該是優先考慮的方向。
第五,建立嚴格而科學的執法監督機制。要確立對政府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或者不行使公權力的行為造成的后果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制度。必須明確監督主體的職責和權限,建立嚴格而科學的執法監督機制。要加強勞動監察部門在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方面的配備和支持,加強勞動處罰力度。勞動行政部門執法不力是導致農民工權益問題不斷的重要因素。所以,應加大勞動執法力度,明確勞動部門的責任并賦予其強制執行權。
第六,制定和完善農民工保護政策,加大對法律和政策的執行力度。針對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增多,農民工壯有所用、老無所養的現狀,通過法律的強制手段和政策的引導,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險問題。如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相同工資待遇,實現同工同薪并辦理各項社會保險。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大企業用工檢查,對使用農民工而不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并繳納社會保險的用人單位給予嚴厲處罰,促使用人單位做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工作。
第七,要建立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社會救濟機制、搭建法律援助通道。要進一步強化各政府部門以及各群眾團體的援助職能和援助機構,如勞動監察的維權舉報熱線,司法局的法律援助中心、工會、婦聯、共青團等團體對農民工和女工的救助等。另外,要發展、培育農民工權益保障事業。城里人要善待進城農民,切實保障其合法權益,增強認同感、歸屬感,消除對立情緒。也就是說,解決農民工權益的法律援助,需要政府和社會組織共同承擔。
二、其它方面的建議
第一,要正確認識農民工及其合法權益保護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中的突出問題是就業不足、不合理。現階段,外出打工是一部分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途徑,也是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壓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理應千方百計地予以扶持。政府要做好農民進城務工的組織和信息等服務工作,引導和促進農民有序流動,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第二,要加強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提高其組織化程度。據調查,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各種技能培訓的僅占5%左右,與農民工文化技術程度低下形成明顯對照的是城里用工單位普遍提高了錄用門檻。可見,農民教育培訓是事關農村勞動力能否順利轉移的關鍵。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逐步形成“先培訓后就業”的農村勞動轉移就業制度。
第三,應建立專門對農民工提供服務的勞務市場,提供全方位、多層次、適時到位的服務。據統計,在失去土地的農民中,僅有2.6%安排了就業,其余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都是在其它的非法勞務市場尋求就業。據調查,在非法勞務市場就業的農民工基本上不簽勞務合同,從而使其合法權益無法保障。預計以后幾年還將有很多農民失去土地變為剩余勞動力,因此設立專門針對農民工特點、收費合理的農民工勞務市場,對于防止農民工就業中惡性競爭帶來的權益侵犯,就有了基本保障。
同時,政府和社會各界要主動為外來務工人員排憂解難,要建立住宿、工作、入學等配套服務機構,幫助農民工拓展經營領域、介紹職業、盡力解決他們在居住、生活、子女入托、上學等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另外還要加強職介機構建設,搞好信息中介組織建設,加強信息服務,引導民工潮有序流動。
第四,幫助農民工組建工會,通過工會凝聚農民工的集體力量來爭取自身的利益。在市場化的私營和外資企業里,勞資力量對比極為懸殊,農民工惟有依靠自身集體的力量——工會,才能爭得自身權益。
第五,鼓勵企業自主培訓農民工,政府給予一定的稅費政策優惠。提高農民工收入,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是以企業為主體,所以要改變過去政府在農民工培訓中的“獨角戲”局面,實現誰用工誰培訓。政府應該因勢利導,實行政企聯合,通過稅費優惠政策或劃撥一定專項資金給企業,為農民工培訓提供資金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