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鋒
當前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十分突出,就業教育日益重要,雖然高師院校在就業教育方面有著一定的基礎,但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不能適應目前形勢的需要。而校園文化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其就業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加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就業教育對于解決當前師范院校的就業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一、目前師范生就業的現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就業制度的改革,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尤其是高師院校畢業生面臨的問題更為突出:用人單位對師范院校的“品牌”、畢業生的人才規格、畢業生質量以及專業對路等許多方面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非師范類畢業生、研究生也加入到中學教師崗位的應聘隊伍中,師范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師范生的就業問題日益突出,而造成地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教師崗位競爭日趨激烈
隨高師院校連續擴招,畢業人數猛增,同時國家允許社會各界參與教育職業競爭,地區公立學校的師資飽和、教育用人制度的變化以及部分地區明確規定每年教育師資中引進一定比例的非師范生,造成嚴重的供需矛盾,嚴重制約師范生就業。
(二)自身綜合素質不足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大多數用人單位而言,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直接創造價值的“能人”,更不愿花經費和精力去培訓動手能力差的畢業生。許多地方高師院校在實踐教學環節上投入的時間、精力少,許多學生“三字一話”、備課、講課等基本師范技能水平過低,導致他們畢業后很難就業。
(三)就業觀念不當,目標方向不明確
目前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部分專業畢業生無業可就,另一方面,畢業生的心理預期居高不下,擇行業、選地區、挑單位、講待遇,就業時猶猶豫豫,挑三揀四,等待觀望的心態較濃,有業不就已成為比較突出的問題。許多師范生缺乏對自己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格、興趣和氣質,不能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面對多元化的人才市場時無所適從,不知道什么樣的單位適合自己的事業發展,什么樣的工作崗位是展示自己的平臺。
(四)學科、專業設置滯后、不合理
目前部分高師院校存在著專業設置偏窄、偏細,專門人才知識結構單一,適應性不強。如有些學生對本專業的知識掌握得較好,而對稍跨專業的知識則知之甚少,很難適應目前中小學教學內容改革的要求。另外就是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不少師范類畢業生當教師或許能勝任,但一旦改行從事其他工作時,能力則顯得比較弱,不能適應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從而形成了結構性就業矛盾,影響了師范生的就業。
師范院校在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就需要學校采取相應措施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增加就業能力,提高就業水平。
二、以就業為導向建設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以文化為載體,著眼于精神建設,直接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他對學生的道德人格、倫理規范、思維方式等都將有著深刻影響,對培養他們具備高素質的品格起著不可忽視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高師院校擴招之后,供需矛盾加劇,用人單位由追求數量轉變為追求畢業生的質量,包括學歷層次、師德修養、能力水平等各個方面。畢業生擇業的競爭,最終源于實力的競爭,因此,師范生要在就業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而學生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就需要讓學生處于一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校園文化之中,潛移默化,對于促使學生自覺地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升就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就業制度
就業工作關系到國家的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也關系到學校的生存發展和品牌形象。學校要確立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形成校級領導、職能部門、院系領導、年級主任、輔導員以及專業教師組成的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建立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強有力的就業指導隊伍和機構,推進就業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建設。高校內部要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四化標準的就業服務體系。在就業指導過程中以人為本,努力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架起雙向選擇的橋梁。
(二)豐富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就業教育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高素質、高品質的優秀人才,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幫助學生確立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審美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政治觀念、理想觀念、道德觀念、組織觀念、紀律觀念、價值觀念創新觀念、成才觀念等。使學生把開展活動、學習知識與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結合起來,將個人成才與國家前途、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質,成為國家合格的建設人才。
1.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由于教師在學識修養、社會閱歷等方面具有的優勢以及在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等方面的職責,教師對引領和主導校園文化建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師只有做到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儀表影響人,以和藹的態度對待人,以豐富的學識引導人,以博大的胸懷愛護人,把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和治學精神輻射給學生,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
2.提高學生文化素養。校園文化建設使大學生豐富知識、提高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校園文化能夠賦予大學生一種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文化修養對學生的應聘求職、工作過程中的協調能力、責任心、交際能力、道德修養等方面都起著十(下轉第296頁)(上接第294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素養能夠幫助學生順利通過面試,較快的適應工作崗位,順利實現就業。師范高校所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尊師重道、為人師表”的道德風尚,濃厚的具有師范特色的校園環境,使整個校園滲透著傳統的人文氣息,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強化這種文化氛圍,使學生長期置身于校園文化形成的濃郁的精神氛圍中,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
3.開拓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加強兩個課堂在內容上的聯系,使第二課堂服從、服務于第一課堂,使思想性與知識性、專業性與娛樂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結合高師院校校園文化中原有“教師技能大賽”、教育實習等活動,進一步開拓校園文化活動內容,大力加強課程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實驗教學、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等各類實踐教學環節,堅持大力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熱情鼓勵學術科技型社團,積極倡導志愿服務型社團,正確引導興趣愛好型社團,致力創建明星社團、優秀社團和特色社團,并針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不同需求開展諸如體育比賽、大型文藝晚會、書畫攝影作品展、模擬招聘會、英語演講賽和各種新知識講座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搞好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組織能力、處事能力等各種能力,提升學生自身綜合素質,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
4.開展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園文化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為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成才氛圍,使大學校園文化真正成為促進大學生身心協調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順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助推器。校園文化建設中開展職業心理教育,幫助學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和社會就為條件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職業志向,學會自我規劃和學會適應;開展就業心理教育,消除學生就業過程中焦慮自卑心理、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盲目求高、依附心理。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自立自強、以平常心求職,正確完善自我的心態,良好的容納社會的心態、適當降低期望值。
5.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學生準確定位。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就業指導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性愈顯突出。高師院校要開設大學生職業規劃、就業指導課程,邀請校內外專家、知名校友、社會成功人士等為學生舉辦就業指導講座、報告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輔導活動,傳授基本的就業技巧和經驗;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向在校生宣傳黨和國家關于就業的各項方針政策,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到農村、到西部、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指導學生根據市場需求選擇就業:從教,考取研究生,報考公務員或應聘到其他事業單位,自己創業,還是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尋找到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
6.開展創業教育,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要和學生今后必然面臨的多次擇業需要,高師院校應從功利性教育向創業性教育轉型,大力開展創業教育,有計劃地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結合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有意識地把創業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計劃,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為學生創業提供場所和便利條件,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有所作為。
隨著教師職業崗位競爭的日趨激烈,高師院校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就業為導向,大力倡導創新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提高校園文化活動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優秀師范生,做到“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優化,才能增加師范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