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佳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我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政策逐漸顯現出偏離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社科院發布的2008年就業數據顯示,全國近560萬高校畢業生中,仍有100萬處于待業狀態,畢業即失業的想象屢見不鮮,嚴苛的就業環境已成不爭的事實。就業率的低下,客觀原因是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巨大壓力,但我國高等素質教育體制自身,恐怕也難辭其咎。究其根本,有以下特點:
一是教育改革沒有付諸行動。各大高校極力推行素質教育,以培養適合自身和社會發展的人才為目標,而實際上卻是換湯不換藥,用傳統教育思維模式來指導學生學習書本之外的東西,依舊沿襲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使學生思維仍局限于書本這個小小天地之中。學生歷盡千辛萬苦突出重圍,接受高等教育,但在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的一剎那,忽然發現現實與自己的想象居然有著云泥之別!社會中的知識,過去在學校中根本未曾涉及,一些人即使在院校取得了學習方面各種競爭的的勝利,最后卻在步入社會時兵敗滑鐵盧,而不少在學習方面不甚出眾的人,卻在社會競爭中一路攻城掠寨、遙遙領先。
二是沒有真正把握素質教育內涵。所謂素質教育,即培養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習得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能夠緊密結合,既有廣泛的知識儲備又有應對社會需求的技能和創造力,學生步入社會后不會出現盲從感,這才是國家和社會真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高校教育的各項任務中,往往是以知識,以成績為考評標準,這是緣于掌握知識的情況最容易進行準確測量,而素質能力的評定卻不是那么直觀明顯。雖然學校在推動素質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開設一些貼近實際,注重社會實踐的選修課目,增加一些操作性強的實驗項目,但最終決定學生的還是考試成績。
三是專業結構設置不合理。當前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而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滯后,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錯位。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后于社會的發展是當今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近幾年來,雖然高等教育也加快了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并且也確實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上看,高校缺乏改革和調整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些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場需求,而是單純立足于自身師資條件等,造成學校無特色,教育無特點,學生無特長。結果是盲目擴展熱門專業和課程設置,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供求結構失衡,結構性矛盾更突出。
上述問題已經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數據恰恰反映了素質教育存在的缺陷,要想擺脫這種困境,提高高校人才就業能力,就必須創新素質教育模式,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是樹立院校特色,培育健全學生。素質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只有把這五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形成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一個個性鮮明的人,一個真正全面發展的人。素質教育的目的是鼓勵和發展人的個性,使每名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擁有自我鮮明的個性。這絕不是目前僅憑成績和分數的教學模式可以實現的。人格和個性的培養,需要我國的高等院校從所修課程的精心篩選,從師資力量的合理調配,從考試方式、標準的改革創新,從院校人文環境的建設上著手,從敢于在眾多院校中樹立起有自己特色的一桿大旗開始。院校教育要結合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多開設適用性、技術性強的課程,多為社會培養一些緊缺的、適用的人才,多培養一些技術人員,高級技術工人,使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知識和本領,更好服務于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二是突出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傳統教育導致多數學生缺乏鮮明個性,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創新能力。提倡素質教育的目的也正是為了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造就新型的創新型人才。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僅要從課程和學習中體現,更要在實踐中探索。增強學生在校學習時的實踐機會,將社會需求引入院校教育中來,將技能訓練和理論鉆研有機結合,開展模擬工廠、虛擬公司等專業對口、針對性強的實踐活動,甚至直接與社會各界建立交互橋梁,安排學生實習體驗,組織交流研討,將實踐與研究真正緊密聯系,通過大學的學習和實踐獲得專業領域相當的理論和技能,既可以進入社會參加就業,又可以繼續在院校深造學習,游刃有余。
三是把準供求矛盾,全力提升素質。用人單位的性價比是指大學畢業生對企業需求人才的“適用性”,用人單位需要的是“用得上”、“養得起”、“留得住”的“三得人才”。當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時在人才市場上所發生的求職競爭就是畢業生綜合素質的競爭。畢業生就業競爭中能否獲得就業的機會,主動權在于用人方,他們需要的是“性價比”高的適用人才,是具有“三得素質”的人才。因此,院校間的差異并非就職學生是否獲得崗位的決定因素,更為關鍵的是院校自身把準培養人才的方向,準確定位培養人才未來前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將院校對社會需求的研究切實反饋到培養學生的每一個細節中去,反映到院校建設的方方面面,在不斷探索教學領域的同時,研究院校自身軟硬實力提升的方式,使學生滿意的同時也使院校教育能力得到增強。
系統的素質教育模式,不僅有其教育理念,還有其具體的辦學模式,這取決于院校辦學思路和辦學經驗。如果大學畢業生個體較好地具備了綜合性素質,不僅在“就業難”的激烈職場競爭中能夠取得成功,即使這次不成功,有了“成功素質”在下次的求職或自行創業中仍然會取得成功。因此,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啟示我們思考大學素質教育模式是頗具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