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凱 吳 靜
一、德日法西斯國家情報工作共同特征
(一)兩國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情報工作
自上世紀20年代開始,德日法西斯勢力各自在本國上臺后,兩國即開始著手加大對情報工作的人力、物力投入。在德國,納粹黨在戰前及戰爭期間,組建了包括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軍事情報局、外交部湖濱樓特別監聽所在內的大大小小10余個專業性情報機構,特別是還組建了具有部級地位的情報機構—研究部。同時研制了各式各樣、門類齊全的情報裝備①。在日本,政府亦在陸軍和海軍中遍設情報部門,包括陸軍參謀本部第二部、海軍軍令部第三部及關東軍情報部、華北、華中、華南派遣軍參謀部情報課,特別是還成立了滿鐵調查部、“星機關”及“南機關”等多個特別情報單位。服務于上述機構的人員達10余萬人之多。
(二)兩國均十分強調情報資料的后期整編與處理工作
兩國情報機構再加強前端情報搜集的同時,均投入較大精力于情報材料的后期整編與處理工作,力圖在綜合原有情報的基礎上生產出新的有用情報。例如德軍在與蘇軍交戰期間,幾乎每半年要綜合航空偵察、間諜偵察、審俘等各種手段獲取的情報資料編印一本蘇軍最新戰斗序列手冊②。該手冊對指導德軍作戰發揮了巨大作用。日本情報機構在戰爭期間,通過深入研究美軍當前行動中部隊動向、美軍對日軍要沖偵察攻擊實施狀況、盟國首腦會議與下次作戰關系、美軍潛艇部署、紀念日與作戰關系等各類情報材料,較為準確地預測了美軍反攻的時間、方向和兵力③。
(三)兩國均缺乏一個有效的中央情報協調機構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期間,各自均組建了10余個專業性情報機構,力圖通過競爭來提高情報質量,并實現對各類情報機構的有效控制。但是,兩國均未能建立一個有效的中央情報機構來統一指揮協調情報系統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情報質量下降和情報工作混亂。在德國,各情報機構均可直接向希特勒本人報告。這使得大量有用情報有可能因希特勒本人的精力有限或先入之見而被棄之不用。在日本,盡管1940年組建了內閣情報局來試圖統攬情報事務。但該機構實際并未發揮有效作用。各情報機構依然各行其事。
二、德日法西斯國家情報工作的差異
(一)在情報工作成果的突破點上有所不同
德國二戰期間在人力偵察與技術偵察方面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技術偵察取得成果遠較人力偵察大。從通信偵察方面看,到1943年,德軍各野戰軍司令部均普遍把通訊情報當作其最好的情報來源。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直截了當地宣布通訊情報是“最豐富最好的情報來源”④。德國的航空偵察在其進攻波蘭和挪威等的多次戰役中亦發揮極重要作用。相較而言,德國的人力間諜偵察收效甚微。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正是通過向珍珠港派出了間諜人員——吉川猛夫,從而為偷襲珍珠港的成功創造了必要條件。與間諜偵察相比,日本通信偵察能力較弱,這直接導致中途島海戰的失敗及三本五十六的喪生⑤。
(二)情報力量建設的平衡性有所不同
德國在二戰期間,注意發展各種情報偵察手段,各類專業情報機構設置較為齊全。在人力偵察方面有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軍事情報局、黨衛軍保安情報處,在航空偵察方面有空軍參謀總部五處特種勤務航空中隊,各野戰部隊各自都有自己負責戰場偵察的部門。特別是通信偵察機構,德國設有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密碼處、外交部湖濱樓特別監聽所、研究部等,可以說遍布多個重要軍政部門。相較而言,日本在建設情報力量的時候,置建設重點于間諜網絡的建立,陸軍參謀本部第二部和海軍軍令部第三部均設有專門負責間諜偵察的部門。與此同時,日本的通信偵察與航空偵察力量建設較為滯后。
(三)情報資源共享的程度有所不同
二戰前夕及戰爭爆發后,德國情報機構密切加強與羅馬尼亞、意大利、日本和芬蘭等盟國及埃及、土耳其、阿根廷等“友好”國家情報組織的聯系,通過與這些國家共享、交換情報資料來獲取大量有用情報。例如維希法國在戰爭期間就向德海軍提供了部分有關英國海軍部署的情報。德國入侵蘇聯之前,芬蘭為其提供了大量自己根據在蘇芬戰爭中的經驗整理的情報材料,為德國在戰爭爆發初期的勝利作出了貢獻。與德國不同的是,日本在戰爭期間,與其軸心國盟國的情報共享程度則較低。日本既沒有向其盟國提供大量有益情報,也沒有從其盟國那獲得多少有用信息。
三、結語
通過深入研究德日二戰情報工作的異同,我們不難發現,德日兩國的情報工作有成功之處,即兩國均已認識到情報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于情報工作中;兩國均大力加強情報搜集手段的建設,并努力提高后期情報整編處理能力。但兩國情報工作亦有敗筆,即兩國都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情報協調機構。特別是日本在戰前及戰爭中沒有較全面地發展各類情報偵察手段,并且不注重與盟國的情報共享。正是由于上述不足,使得軸心國的情報工作水平總體上與盟國相比仍稍遜一籌,這是導致德日二戰敗亡的一個重要客觀原因。我們在研究德日二戰情報工作的異同與成敗時,一方面當然要堅決摒棄其法西斯糟粕,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吸取其經驗教訓,以史為鑒,從而更好地建設我們自己的情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