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南 郭 文
一、黑惡勢力概念的界定
黑惡勢力是有組織犯罪在我國的特殊表現形態。黑惡勢力是特定社會歷史形態下的產物,這也使得黑惡勢力有別于一般的犯罪行為、流氓惡勢力和黑社會團伙。黑惡勢力包括兩層次:一是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團伙犯罪;二是流氓惡勢力犯罪。法學家認為“惡勢力”是指以“暴力、威脅、滋擾等手段,在一定區域內或行業內多次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亂經濟、社會生活秩序,造成惡劣影響的犯罪組織”。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是對處于雛形的黑社會犯罪的中國式表述。①黑惡勢力概念的界定應以黑社會性質組織為基礎,因此可以給黑惡勢力下這樣一個定義:黑惡勢力是指以暴力、威脅為手段,稱霸一方,為非作惡,欺壓殘害群眾,嚴重破壞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秩序的違法犯罪群體。這里的違法犯罪群體包括了一般違法犯罪團伙,一般犯罪集團以及黑社會性質組織。
二、黑惡勢力的特征
(一)社會特征
黑惡勢力具有很強的反社會性,往往通過壓制、控制甚至侵蝕其他的社會組織、團體,破壞社會系統的正常秩序,來達到獲取經濟利益的目的。這里的社會是指對社會的非法控制。它的組織結構是一個類似社會組織的網路,包括在政府部門的保護網,經濟領域的關系網形成一個開放性的組織系統。對于其內部成員,有等級,角色分工并且有紀律。對外的表現形式則多表現為一個合法的經濟組織,比如公司等。
(二)文化特征
黑社會勢力群體存在亞文化群現象。從事黑社會性質活動的人,與合法職業者一樣受到一個系統的社會組織管理與支配。這個組織也為其組織成員提供穩定的物質保障。這樣就形成了組織與成員的相互依存關系。與企業文化類似,黑勢力群體也有其內在的組織文化與影響,并且它們的組織群體的發展也遵循階段性的發展規律。群體內部的成員有共同的生活,從事共同的非法犯罪活動,產生出共同的心理契約,形成了集團文化意識,產生感情紐帶和組織凝聚力。
(三)行為特征
黑惡勢力的行為特征最顯著的就是其暴力性。暴力行為就是指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稱霸一方,為非作歹,欺壓、殘害群眾,嚴重破壞經濟、社會生活秩序的行為。與具體犯罪相比黑惡勢力的破壞性之所以巨大,就在于其對社會破壞的全方位性。黑惡勢力是介于犯罪集團和黑社會犯罪組織的中間概念,那么它也是犯罪集團,必須具有犯罪集團的全部特征。犯罪集團是三人以上以共同犯罪為目的而組成的較為穩定的犯罪組織。僅以一般違法行為作為認定是否構成黑惡勢力是不妥當的。一個犯罪團伙要發展成為黑惡勢力的犯罪組織必須提高組織化程度,包括組織內部結構嚴密話以及規模的擴大化。在犯罪團伙轉化為黑社會性質的犯罪組織的過程中,其也由組織的暴力化演變為了暴力的組織化。
三、黑惡勢力的犯罪形態
犯罪產生以后就產生如何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黑惡勢力的犯罪的刑事責任問題比較復雜,而犯罪形態對研究刑事責任問題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將對黑惡勢力的犯罪形態進行一些探討。
(一)黑社會性質組織罪的停止形態
犯罪的停止形態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是故意犯罪在其產生、發展和完成犯罪的過程及階段中,因主觀原因而停下來的各種犯罪狀態。②
犯罪既遂是一個犯罪行為具備全部構成要件的情況,如果沒有完全具備的是犯罪的未遂形態。我國刑法要求黑社會性質組織必須具備有組織性特征和暴力行為特征。我們所要分析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罪從法理上講是屬于預備性質的行為,是一種為后階段實行犯罪行為創造便利條件的預備行為,但是考慮到這些行為一旦著手實施,就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法律規定把這些預備性質的行為提升為實行行為。③因此,本罪屬于舉動犯,不存在未遂的情形,只存在犯罪既遂的形態,對黑社會性質組織成立以前的組織行為不以本罪論處。因為,如果在黑社會性質組織成立以前就已經被終止的犯罪集團,不能具備刑法典第294條所規定的構成要件。既然本罪沒有中止形態,那么也同樣不存在預備形態和預備階段的中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對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沒有實施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情節輕微的,可以不作為犯罪處理,因此認定預備犯的實踐意義不大。
黑惡勢力犯罪還有一類涉及黑惡勢力的犯罪——流氓惡勢力犯罪。這類犯罪組織、領導行為不能成為獨立的犯罪,只是作為共同犯罪中的一種分工,其所成立的罪名要根據實行犯的犯罪形態決定,這類犯罪屬于一般的集團犯罪,刑法分則沒有對此做專門規定,所以應當按照刑法總論關于共同犯罪的一般規定定罪量刑。中止者必須使自己的行為與整體的共同犯罪行為解體,即在主觀上切斷其與其他共犯之間的共同故意聯系,客觀上抵消自己先前行為對共同行為所起的合理作用,使之消除對犯罪形成的原因力。④也就是說,如果行為人到現場以后中止犯罪,則應該將其不愿繼續犯罪的想法告知其他共犯或者盡了積極阻止其他共犯繼續犯罪可以構成犯罪中止。
(二)黑社會性質組織的主體形態
對于共同犯罪人的分類,各國主要有兩種做法:(下轉第364頁)(上接第359頁)一是分工為標準;二是以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不同作用為標準,我國刑法采取的是折中的做法,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教唆犯和脅從犯四類。關于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問題各國法律規定也各有不同,如德國刑法中規定:“數人共同犯罪的,各依自己的罪責受處罰,而對他人的處罰如何,對其無影響。⑤而俄羅斯刑法則規定:“共犯的責任由其中每一個人實際參與犯罪的性質和程度決定。”具體到黑惡勢力主體形態的研究應以分工標準來進行。
1.黑惡勢力犯罪中的組織犯
組織犯是在共同犯罪中,組織他人犯罪的人,是在共同犯罪中建立犯罪團體、決定犯罪計劃、指揮犯罪活動的人。⑥組織行為包括了“組織”、“領導”、“策劃”和“指揮”,實施四種行為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構成黑惡勢力犯罪的組織犯。
黑惡勢力犯罪中的組織犯的罪數問題比較復雜。組織犯的行為與其加入該組織后所實施的其他犯罪行為之間成立的是牽連犯關系,現行刑法對該行為進行了兩次評價,第一次是將其作為組織、領導黑社會性質組織的實行行為評價;第二次是讓其承擔組織內的其他成員實行的具體犯罪的刑事責任,實行數罪并罰。這樣做是出于考慮到該罪危害性特別大的原因。然而對于組織犯的組織行為與其他犯罪行為的罪數關系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界定。
第一,如果該罪與其他罪構成牽連犯關系的情形。牽連犯是指數行為之間有目的行為和方法行為的關系,或者原因行為和結果行為的關系⑦。既然成立牽連犯,那么就可以“擇一重罪處罰”。筆者認為,可以通過立法對該行為加重刑罰上限,來達到嚴懲的目的。
第二,如果該罪與其他犯罪構成數罪的情形。如果其他犯罪行為與黑惡勢力犯罪沒有牽連關系,是行為人觸犯的其他犯罪,也就是行為人出于不同的犯意實施的犯罪,完全可以根據依照數罪并罰的原則進行處罰。
2.黑惡勢力犯罪中的實行犯
所謂實行犯是指犯罪組織中參與實施具體犯罪的人,也就是實施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一犯罪客觀方面要件的行為人。⑧具體到黑惡勢力犯罪中的實行犯可以界定為直接參與實施組織的一部分或全部具體犯罪行為的人。對于黑惡勢力犯罪組織中的實行犯問題,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黑惡勢力犯罪中的實行犯的數量較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需要同時處理大量的共同正犯。在共同正犯場合,行為由數個行為人共同實施,行為支配必須是共同的行為支配。每一個共同正犯均與一個或者數個其他共同正犯一起,共同控制著整個事件。因此,共同正犯適用的不是從屬性原則,而是在共同犯意范圍內實施的所有犯罪行為的直接的彼此歸責⑨。
第二,實行犯中的未成年犯問題。如果未成年人是完全無刑事責任人能力時,這時則涉及到間接正犯的問題。此時的未成年行為人只是作為犯罪工具,那么他不承擔刑事責任是顯然的。如果未成年人是限制責任能力人,則僅對其需要負刑事責任的犯罪承擔責任,其他情況下也可適用間接正犯理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