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苛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地位不動搖,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思想基礎和理論指導,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產生出四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是由于她堅持了正確的方向——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是黨的一條最基本的經驗。毛澤東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采取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地來思考和解決中國的問題,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從而成功地實現了馬克思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繼續依據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從中國實際出發,進行了艱辛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在總結、汲取我國和其他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辟了改革開放道路,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并取得了建設的重大成就。
在新時期下,江澤民同志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創造性的提出“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的回答了新時期“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面臨新的挑戰,仍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新的實踐,在深刻總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以及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成為新時期指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方針。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艱辛探索和智慧心血,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這條道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沿著這條道路將越走越堅實,越走越寬廣。
從太平天國到戊戌變法,再到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中國仍然沒有擺脫貧窮落后、備受欺凌的局面。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才找到了一條使人民翻身解放的科學道路。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我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帶領全國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提出根據本國的實際走自己的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論成果和許多重要經驗,為我們黨帶領人民走出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第二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此基礎上,繼續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逐步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重大轉變,使我國實現政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人民生活提高,成功地開辟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帶領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作出新的貢獻,突破了“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的傳統觀念,把市場經濟和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的前提下,積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世界各國發展戰略性合作關系,大大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新世紀新時期,以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前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的基礎上,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外國發展經驗,以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并依據現階段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目標,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指明方向、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總之,我國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中國的經濟在30年來實現了迅速崛起;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保證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并通過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在我們所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成就,我們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才會有更輝煌的未來。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運動的貢獻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不同于蘇聯模式的傳統社會主義形態,也不同于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理想形態,而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將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起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形態,是對馬克思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重新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建國后29年艱辛探索的基礎上,深刻總結經驗,立足中國現實,作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并以此制定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社會主義以充滿活力的嶄新形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把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落后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有益思路。東歐劇變以后,世界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對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在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跨越”之后,如何發展本國經濟和實現現代化,就成了擺在各社會主義國家之前的難題。蘇聯巨變表明,社會主義國家要想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并實現現代化,必須開辟出一條適合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帶領中國共產黨人,勇敢地開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初步解決了“跨越”之后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歷史難題”。鄧小平同志指出:“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②他創造性的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充分發揮計劃與市場的作用,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成功的解決了我國實現社會主義制度之后生產力發展這一難題,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彰顯了社會主義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前提下,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以“三個代表”與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吸收和借鑒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優秀成果,在科技、生產力水平、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綜合國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迅速崛起,GDP從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2008年超過30萬億元,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2008年,中國經濟在困難中仍保持了9%的增長速度,對于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0%,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以自己的實踐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第四,展示了科學社會主義光明的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短短幾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令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刮目相看、社會主義國家為之振奮,必將對21世紀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不僅給面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提供了有力幫助,而且為暫時處于低潮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展現了光明的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形成了“中國模式”,展現了社會主義的生命力,也給世界社會主義國家提供著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