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輝 巴 一
一、關注民生體現憲法的人權理論
民生問題關乎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不僅僅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從憲法學角度,民生問題實際是憲法中的人權問題。
民生是與人權有關的概念。人權有兩個方面,生存權與發展權。所謂民生,從人權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權和普遍發展權。與生存權有關的需求主要體現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也就是時下常說的: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有了更高的物質文化需要,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這使得民生內涵也更為豐富。與發展權有關的各種普遍需求,如培訓進修、食品安全、環境質量、公共安全等也被納入民生范疇。民生不僅包括勞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還包括學有所教。勞有所得也不是單純的勞有所得,而是勞有所就,勞得其所。勞有所就,也就是就業,生計。這是民生之本。勞得其所,也就是勞動的價值必須得到體現。包括合理的勞動報酬、必要的社會福利,屬于發展權范疇,是一種經濟社會權利,當然也屬于民生的基本內涵之一。
二、改善民生踐行憲法的人權理論
黨和政府不斷出臺的惠及民生的新舉措,使改善民生進入了可見、可感、可操作的層面,人權條款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具體的落實和實踐。
(一)立法方面的支撐
現行憲法的第四次修改直接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了憲法,并增加了保障公民權利的幾項重要規定。此后,《物權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許可法》等多部法律頒布實施,形成了一個更加完備的人權法律保障體系。同時,一系列針對食品、藥品、住房的法規出臺,體現了黨和政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決心。
(二)行政方面的舉措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權是公民的憲法權利,政府在發展教育和維護教育公平方面制定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無疑是對公民教育權的有效落實。
就業是民生之本。國家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等舉措是對憲法中公民享有的勞動就業權的有效落實。
社保是民生之依。國家采取措施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加快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等舉措都是對憲法中公民享有的社會保障權的有效落實。
分配是民生之源。我國加快推進分配制度改革,通過“擴中、提低、限高”,縮小貧富差距,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分配格局,使每個公民都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和權利。
穩定是民生之盾。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處理機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綜合治理等舉措無疑有力保障了公民的生命權和財產權,有助于實現社會穩定。
(三)司法方面的保障
當代人權保障將生命權放在第一位,建立了限制死刑和廢除死刑的制度。我國死刑核準制度的改革,體現了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司法理念。同時,我國在針對反酷刑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新舉措也標志我國對人權的日益關注與重視。
三、中國特色人權保障體系的完善
人權保障的關鍵在于改善民生、重視民生,實現改善民生與人權保障的良性共進。
(一)建立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
民生問題的解決尤其要重視“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黨中央提出以“共建”、“共享”來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理念,就是強調人民群眾參與共建、參與共享。公眾參與一方面可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進而促進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民生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國家立法和政府決策水平,推動公權利民。
(二)有效落實公權力的規范運作
行政權力改善人權的同時,也極易產生權力腐化或“權力的無政府主義”,公民的人權因此可能化為烏有。為此,我們必須抓住《行政許可法》頒布實施的有利契機,狠抓其落實,依法規范公權力,保護基本人權。
(三)建立憲法訴訟制度
“訴權是現代法治社會的第一制度性人權”,我國憲法訴訟制度的缺失阻礙著法律上人權的實現,憲法規定的一些人權因沒有普通法的銜接仍處于休眠狀態。同時,法律上人權的實現取決于政府對人權的保障,但政府所享有的公權力卻容易疏忽對人權的保護甚至侵犯人權。因此,必須確立憲法訴訟制度,強化憲法的直接效力和實用性,使得公民可以通過憲法評價的方式對政府侵犯人權的行為或未盡人權保護義務責任的行為予以糾正。
(四)健全違憲審查制度
違憲審查制度是監督憲法實施的有力措施之一。我國現行憲法及《立法法》對違憲審查制度作出了規定。2003年“孫志剛事件”和三博士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事件,是我國違憲審查的首次嘗試,成為我國法治進步的一個重要事件。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違憲審查制度仍然還不健全,比如沒有規定審查的期限和審查后可能產生的法律責任,實踐中,本來非常重要的事后審查權未被真正行使過等等。因此,我門有必要在違憲審查的主體、審查的范圍及審查的方式等方面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