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陽 殷世花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法治作為社會治理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深刻影響著社會形態與走向,而社會變遷也需要法治的調整與回應。社會變遷過程可反映出一個時代的法治思想,而各國的法治思想也會導致不同的社會變遷路徑。以英法為例,通過對近代英法社會變遷研究法治在兩國的不同發展道路。
一、英國之漸進模式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生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也是最早制定資本主義類型的憲法性法律國家。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與封建貴族斗爭妥協的過程中雖未制定出一部系統、完整、成典的資本主義類型憲法,但卻分幾步制定出了《人身保護法》、《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等資本主義憲法性文件。貫穿其中的一個共同目標是限制王權、維護公民權利自由。英國的法治觀充滿了自由氣息,自由主導的法治目的在于保證個人自由與限制國家權力。英國歷史更多的是展示限制與反限制的制度設置和政治斗爭如法院與議會的分離等。自由是與權利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自由的本質在于認可和保障公民權利,而認可保障公民權利首先要有效控制和制約政府權力,這是憲政的基本要求和目標。
英國社會變遷是以漸近的方式前進,通過改良達到目標。資產階級通過執政實踐陸續制訂出有關成文的憲法性法律文件,逐步確立有關不成文的憲法慣例。通過對傳統權威的逐漸限制,形成判例法傳統。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走的是一條漸進式道路,君主的權力漸漸得到限制,人民的權力不斷擴大,推動憲政的主力始終是中間階層,變革目的是限制王權、追求自由,是中層階級的精英的自由,社會結構沒有太大變化。英國通過光榮革命把王權吸收到議會主權之中,傳統的共同體制也通過自由結社的方式轉變為新秩序的權力基礎,從而使得社會中的政治現實十分接近法律上的假想現實。而在法國兩者之間十分尖銳。
二、法國之激進路徑
18世紀的法國處于革命來臨前最黑暗的時刻。隨著封建王權與第三等級矛盾日益加劇,群眾運動不斷高漲終于導致法國腐朽封建制度瞬間坍塌。法國革命過程是激烈的,充滿了劇烈的變化、不安全及難以控制的多數人暴政行為,革命表現出較徹底的革命精神。革命中一系列的資本主義憲法思想是在革命發生以前出現的啟蒙運動中提出的。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政治思想突出特點是它直接與反映了資產階級及廣大民眾利益的各種政治的、經濟的要求結合起來,并使之在實際上成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綱領。它激發了民眾推翻封建主義、反對神權政治、消除一切剝削和壓迫的勇氣和力量,為法國大革命在思想和觀念上鋪平了道路。
在革命早期,第三等級是為了爭取政治上的地位而通過三級會議同僧侶和貴族展開斗爭的。到了后期盧梭的學說開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其思想中表現的強烈的平等主義思想成為法國大革命政治思想的主旋律。圍繞著政治平等,民主問題才找到發展的基礎;也正是在平等的主題上,法國大革命才成為一場較徹底的革命。平等思想把一切傳統的封建主義觀念都推到理性主義和人道主義面前重新拷問。它激發了民眾推翻封建主義、反對神權政治、消除一切剝削和壓迫的勇氣和力量,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在思想鋪平了道路。與披著神權政治外衣的英國革命不同,法國革命采取了與神權徹底決裂的態度,以理性主義與懷疑主義來審視一切社會政治問題。
三、結語
與英國革命模式相比,人們常說法國革命是激進主義的而非漸進主義的,民主主義的而非憲政主義的,平等至上而非自由至上的。平等自由是人類追求的兩個基本價值,對平等自由的不同偏好可以在根本上區分兩種模式的特點。平等和自由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在于它們對待權威的立場不同,平等的前提必然排斥權威,因而權威只能來自于享有平等地位的人們的授權,就此來看平等更容易與民主主義相結合;自由的前提則并不必然排斥權威,只要將權威規范起來人們就會是自由的,因而自由更容易與憲政主義結合起來。這其實就是英法革命模式分叉的地方,法國革命在表面上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傳統權威特點,是血與火的交融,而英國革命則是要在限制傳統權威的同時保留它,它選擇的是一條沒有暴力和流血的靜悄悄變革之路。
總的來講,英國社會變遷模式以經驗為基礎,以溫和政治改革為過渡,以繼承傳統法律為己任;法國則以理性為基礎,以流血政治革命為先導,以構筑理想法律為依歸。法國革命模式在過去與現在之間劃一道界,英國革命則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架一座橋。英國革命夾雜著貴族中產階級和國王彼此的私利,既斗爭又妥協,以限制王權為目標,自由至上,以經驗為先導。法國社會矛盾激化,受啟蒙思想運動影響,拋棄神權政治外衣,推翻封建統治,追求平等,崇尚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