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春 李 勇 郝向偉
[摘要]探究式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具有非常規性,情景性,開放性等特點。但現階段探究式教學存在不少困難,就如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法作出一些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中學物理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020174--01
一、探究式教學法的含義與特點
(一)探究式教學法的含義
探究式教學法是強調把科學探究作為獲取知識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應用到物理教學中,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的組織形式,通過自主獨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難的物理問題。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對物理現象物理規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能力和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增進學生對科學方法本身的理解;并受到意志的培養和磨練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1]。
(二)探究式教學法的特點
1、非常規性:探究法所研究問題的內容不一定是教材內容的翻版,可以是教材內容有意義的延伸和超越,或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也可以是一些有意義的其他內容:探究過程要有一定的創造性,不一定要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去做。
2、情景性與開放性:探究的問題往往不是傳統教學的只重結果而輕視過程的應試模式,而是一種情景。即對物理現象中存在的矛盾和疑問的科學解釋,而獲得科學的結論需要在不停地問題中去完成。此外,所探究的問題不一定有解,結論也不一定唯一,條件還可以冗余,它注重于探究的思維過程。探究視角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較大的靈活度。
二、現階段中學物理探究教學的問題分析
(一)探而不究
在探究教學中追求表面效應,探究過程中重形式、過程僵化,而忽視了探究教學的本質特征。有些教師課堂的口頭禪就是“探究某某”,似乎一節課離開了探究就無法進行下去。實際上,學生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并不是兩種絕對對立的學習,從接受學習到完全的探究學習,還存在著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模式。考慮中學生學習的間接性特點,如果一味強調探究,勢必產生形而上學的做法。如果我們一方面從教學的現實出發,盡量利用傳統的講授、提問、討論、實驗等方法,自然地引導學生探究,即“接受中有探究”;另一方面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有選擇地安排重點突出探究過程的物理課。通過對這些要素的深刻體驗使學生逐步掌握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從而避免出現“探而不究”的局面[2]。
(二)該探究而不探究
由于客觀原因,初中階段的探究教學比較容易實施。但到了高中,一方面為了高考趕時間,許多學校用較短的時間就完成整個高中階段的物理教學:另一方面,由于許多實驗如果沒有新的角度切入再重復做往往意義不大。如“摩擦”這一節的教學中,不少教師在教學時就只利用課本上的木塊、彈簧測力計、鉤碼等進行設計實驗探究,并且僅僅探究了課本上提出的幾個問題。所以問題太少,問題單調等抑制了學生的探究動機。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進行探究式教學就必須利用實驗,或者只要是講實驗就是探究式教學。實際上,許多概念課、規律課都可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去教學,即使習題課也存在需要探究的地方[3]。
三、中學物理探究教學的應用分析
(一)探究式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于“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都要適當地予以引導。
2、重視探究過程:初中階段所探究的問題,結論是早就有的。探究的目的,是讓學生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讓學生有明確的探究目標、科學的活動程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等。討論時要尊重其他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的新發現、新見解或提出新一輪的探究問題。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于得出結論。不過,重視過程是針對傳統教學中過分重視結論的情況提出來的,應當注意不要一談重視過程就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只重過程而輕視結論[2,4]。
3、探究形式多元化:物理課程標準根據科學探究的一般要求,將科學探究分為七個要素,教師可以以此為根據設計探究教學計劃。但是,在設計過程中應避免千篇一律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將探究教學單一化、模式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靈活采用多種探究形式,注重完整探究和不完整探究、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小組探究和個人單獨探究、實驗探究和演示探究、討論探究相結合[5]。
(二)探究式教學法的實施
1創設物理情景,激發探究興趣:首先,要使學生置身于物理情景中,以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求問題的興趣:要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自行探索,自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教師在創設物理情景時,應盡可能地通過實物、模型、演示實驗或電教媒體等來展示情景,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其次,創設情景是為學生提出問題服務的,教師要圍繞探究的主題進行精心設計,使探究的問題步步深入,層層推進,直至獲得新知。
2用賞識的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因為在探究過程中每個不確定因素出現的可能性很大,而同學們包括老師也都可能犯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除了要求老師在上課之前充分備課,力求準備好上課出現的各種狀態之外,還要求老師能用賞識的態度和方法去對待每個學生。在探究教學中,每一具體教學環節的實施,都應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并注意引發學生創新的需要,從而激發內在學習動機。首先解放學生的手,讓他們主動地、自由地去操作和應用。其次要解放學生的口,讓學生敢于如實地說出自己的發現,使收集的事實更加豐富和真實,讓學生盡情地交流所觀察到的事實。教師不必擔心學生說離題或者說錯,只要發言,就表明他開始了思維。最后要解放學生的腦。教師應善于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積極發現問題、勇于標新立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制訂、控制并實現教學目標:能事先預見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能事先制訂好問題的解決方案,使探究教學在可控的狀態下順利進行而不偏離預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