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仲妮
一、我國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缺陷
從法律發展和司法現代化的要求角度分析,我國現有的民事檢察監督制度存在一些功能和價值缺陷。
第一,被動性。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活動的監督,只能對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裁定、民事判決通過抗訴的渠道實行監督,無法實現對整個審判活動的有效監督,使得民事檢察監督處于滯后、被動和彌補的境地。民事審判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和違反訴訟程序的行為,無法得到國家法律監督權的及時干預,削弱了檢察監督權的效能。
第二,單一性。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提起抗訴,是檢察機關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監督的重要方式,也是實踐中唯一的手段。這種單一性和趨軟性的監督,其對象只能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無法實施有效的監控,顯得監督無力。
第三,缺位性。就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而言,民事檢察監督在履行權能的過程中,還存在缺位和空白領域。對司法強制措施的適用如妨害司法拘留、財產保全、先予執行措施等缺乏檢察監督機制,而只由人民法院自身機制進行自我監督。另外,審判機關一些審判過程不受檢察機關的監督,如立案受理、特別程序、破產程序等環節;個別程序完全不受檢察機關的監督,這主要是指執行程序。
第四,消極性。正是由于法律對人民檢察院行使民事檢察監督權未作出詳盡的規定,導致了檢察監督內容范圍的模糊,檢察官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怠于行使職權,存在怕監督、難監督的情緒;二是行使職權容易受到阻礙,使檢察監督權能無法得以發揮。
另外,檢察監督隊伍的素質尚不能適應民事審判監督的需要,對民事審判活動的監督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在執法能力上存在嚴重的不足,即使對少數案件提出了抗訴,抗訴再審案件有的質量并不高,效果并不好。
二、我國民事檢察監督制不完善所引發的問題
(一)不能有效實現對社會公益的民事司法保護
當前,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斷變化,諸如環境污染、侵害消費者權益以及不正當競爭等案件時有發生。這類案件中的侵權者往往是高度組織起來的大公司、大企業等社會組織,而受害者是分散的社會公眾。兩者不僅在組織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別,而且在人力、財力和信息資源上也存在很大懸殊。這種差異不僅往往迫使受害者不敢起訴,即尋求民事司法救濟,而且即使提起了訴訟,也會因雙方掌握社會資源的實際差距,導致要么撤訴和解,要么敗訴。這種侵權行為,需要一個強勢的國家機構從維護社會公益角度站出來,通過民事司法程序救濟廣大民眾的利益。
(二)不能有效實現對國有資產的民事司法保護
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國有資產的流失十分驚人。對于國有資產流失,大多與國有企業負責人的違法或違規行為有著直接聯系。有的企業負責人甚至為了個人一己私利而實施侵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利用民事司法途徑達到個人目的。在這種訴訟主體怠于維權、甚至惡意放棄訴權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代表國家利益的機構,以國家的名義通過民事司法程序對國有資產進行有效保護的話,將給國家利益甚至國家政權穩定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
(三)不能有效實現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民事司法保護
由于社會弱勢群體在某些方面的缺陷,他們的合法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在民事訴訟中也往往因為財力匱乏、舉證不力等原因處于不利的地位。作為國家檢察機關,有義務肩負起幫助這些人通過民事司法程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責任。
三、實現民事檢察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擴展民事訴訟監督范圍
任何民事訴訟都不能脫離民事司法所具有的公益性,必須在維護當事人“私益”與實現“公益”方面尋求一種平衡和統一。盡管司法的公益性在很多時候是通過個案中對當事人實體權利和程序權利的維護來體現的,但維護私權并不能包容、取代司法在實現社會公共利益方面的功能。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說:“有很多時候,引出司法判決的某些東西也許是你的和我的,而由此生發的理由和后果卻可能影響到全部財產”。[1]美國著名大法官卡多佐也曾經對此有過精辟的闡述:“從訴訟人私利熏心的爭議這樣一些原材料中將最終產生出重要的且熠熠生輝的真理。那些偶然的和暫時的東西將產生本質性和永久性的東西”。[2]司法的公益性使司法超越了個案中的公正,而要達到個案公正與社會公正的統一,它是司法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的源泉,是司法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社會基礎。
(二)改革參與民事訴訟監督程序
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實行監督不僅僅是提起抗訴,事后監督,而應是對整個訴訟過程的監督。參加何類案件的訴訟、怎么參加訴訟,均應由檢察機關根據具體的案件的性質、情節、社會影響以及維護法律的需要做出決定。在實踐中,一般以訴訟涉及重大國家和社會利益,社會關注度高,案情比較疑難和復雜等為基本條件。因為這類案件最終有可能損害的是國家或社會的利益,檢察機關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原告,只是作為法律監督者的身份參加或協助進行訴訟,但對確保人民法院依法審判,保證國家和社會利益不受損失,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強化民事抗訴權限
要保證檢察機關更好地行使抗訴權,必須賦予和規范檢察機關如下權力:一是調卷權。檢察機關有權調閱一切與民事裁判有關的案卷材料。對于調卷的時間、方式和期限,亦應作相應的規定。二是復制、摘錄權。檢察機關有權復制、摘錄民事案卷中的相關材料。三是調查取證權。檢察機關為了查明和案件有關的事實,有權進行調查取證,而不受任何外部干擾。四是出庭參訴權。檢察機關有權參加有關案件的審理過程,對審判活動進行監督,甚至有權列席合議庭和審委會,以便充分了解裁判的理由和依據。
(四)及時糾正民事審判違法行為
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是依照法定的程序監察和糾正審判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和措施的一種權能。這項權能適用于人民法院對案件實體和程序性問題裁決以外的一般審判行為。具體來說,人民檢察院有權直接責成審判人員立即停止嚴重非法審判活動,有權依據其監督職能責令其予以糾正,有權對輕微的錯誤審判或可能發生的錯誤審判行為予以警告和督促。審判機關接到同級檢察機關的糾正違法通知書,應當對糾正違法通知書提出的程序或實體錯誤進行審查。認為屬實,應當進行糾正,在糾正后應當告知提出糾正違法通知書的檢察機關。
(五)提高檢察建議質量
提出檢察建議的檢察機關,應當是作出生效判決、裁定的審判機關的同級檢察機關。審判機關接到同級檢察機關的檢察建議,應當由專業的審判監督機構對該案進行審查,認為原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應當裁定進入再審程序。認為原判決、裁定沒有錯誤,應當書面告知提出檢察建議的檢察機關。再審結束后,審判機關應當將再審判決書送達提
出檢察建議的檢察機關。
注釋:
[1][美]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9頁。
[2]同上,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