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蘭
加拿大是英聯邦國家,英語和法語是其國家語言。加拿大的法律以英國普通法和成文法為基礎。法院制度主要仿效英國司法制度,省府和聯邦政府共同參與辦理法院司法系統。各省將法院體系按兩個級別劃分:省法院和高級法院,高級法院又分為審判級法院和上訴級法院。聯邦法院也分為審判級法院和上訴法院,其管轄范圍與省級法院不同,國家最高法院審理省及聯邦上訴法院判決的上訴案件,其裁決是終局的。就刑事犯罪而言,犯罪被視做是對全社會的侵犯,因此啟動刑事程序是國家而非個人。
加拿大的刑事犯罪分為簡單判罪犯罪和可指控犯罪,屬于哪種犯罪由皇家檢控官來決定。一個被訴簡單犯罪的人將由法院法官審理,審判程序一般簡化,刑期較短。皇家檢控官指控的案件是更嚴重的案件,絕大多數案件被告人可選擇由省法院法官,高級法院法官或高級法院法官和陪審團來審理。如果是作為可指控犯罪起訴,首先要有一個預備庭審。這一期間,法官檢查案件決定是否有足夠的證據進行審理程序。如果法官認定沒有足夠證據,案件將被駁回,否則,將要安排一個完整的庭審。
一、司法獨立性
加拿大刑事案件查處首先由警察進行,沒有單獨的檢查系統,皇家檢控官接受警察移送的案件,決定是否可以起訴。皇家檢控官是女王的執行官,其辦公室設在法院內。皇家檢控官的職責是使法官100%相信被指控人有罪,無其他理由,舉證標準是100%的,排除合理懷疑,在評判刑事案件時,法官對證據不能有任何懷疑。這與民事案件標準不同,民事案件中法官可以對證據有一定懷疑,只要證明有可能是即可。法官在聽取皇家檢控官和辯護律師的意見后,決定被指控人是否有罪。加拿大刑事案件有90%事先通過辯訴交易解決了,只有10%的案件經過庭審。而在這些案件中,絕大部分是由法官審判,只有少部分會有陪審團參加。陪審團一般由12人組成,隨機選擇,其作用是基于皇家檢控官和辯護律師提出的事實、證據作出各自評判,給法官提出他們的看法和意見,法官無權推翻陪審團的有罪或無罪意見。加拿大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何種情況可用或不用陪審團,被起訴人可以提出要求有陪審團,但大部分情況被起訴人不希望有陪審團,因為大多數情況陪審團會評判有罪。其原因是法官和陪審團的評判標準不同,法官是基于法律評判,陪審團則有感情等其他因素影響其評判,陪審團很多時候認為法律是錯誤的。
要想成為皇家檢控官或辯護律師首先要拿到一個學位,再拿到法律學位。經過做實習律師10年至20年,考試后才能成為法官。或者經法律考試后在法學院任教10年至20年后成為法官。一旦成為皇家檢控官、法官,其待遇是相當優厚的。
司法獨立的另一體現是法官基于自己對法律的解釋對案件作出判決,在判決中法官要給出判決結果的原因、理由,不能簡單地只說有罪或無罪。往往一個判決很長,成為判例法中之一。上訴改判不會對法官有影響,重要的是法官自己對法律的解釋,他們是獨立的。這種司法的獨立性的最大好處是不會限制法官、皇家檢控官的手腳。
二、講求程序合法
加拿大法律體系中程序合法是必要的,只有程序合法才會公平,任何調取的證據只有在程序合法情況下才能作為證據使用。例如,警察在查超速車時,給超速車開罰單,此時警察懷疑超速者有非法行為,便查車發現了車上的毒品。因為搜查沒有事先經過法官同意,所以即使查找到了毒品,也不能作為證據,也就是說只有在經法官同意搜查下發現毒品,才能作為皇家檢控官的證據。
一個人從被逮捕到審判要有合理的等候時間,這個時間規定為八個月。如果在這八個月時間里沒有對其審判,即超出了合理的等候時間,案件會被撤銷。現在,往往在一個月時間內50%案件經雙方達成共識,辯訴交易,而不再開庭審理,縮減了警察需要作證的時間,節省了人力、物力。為避免程序上的不合法情況出現,警察在審問時必須全程錄相。警察要出庭作證,講出收集證據的過程、情況。任何威脅、壓力情況下取的證都不可以作為出庭的證據。逮捕罪犯時,若警察沒有告之有何權利,則任何口供均不可作證據使用。
三、對待青少年犯罪的處理
加拿大大多數犯罪是青少年犯罪。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罰與成年人犯罪的處罰不同。早期的青少年犯罪法案并沒有規定如成年人一樣相應的權利。人們認為孩子犯罪與不聽從父母命令是沒有本質區別的。警察對一般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理也不同。有些如偷竊物品,警察抓住他們只是告訴他們不要再做下一次了就釋放了,有些警察則很嚴厲,掌握不一致。后來出現了錯判的案件,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被抓,罪名是他殺了十一歲小女孩,他被關押一周內沒見其父母和律師,他供認了罪行而判刑,后來警察又抓住一盜竊犯,他供認了殺害小女孩的事實,而此時小男孩已關押了十年。另一案是一個十七歲小孩被控謀殺,關了十四年后抓住了真兇。這兩起案件均是在無辯護律師和家長情況下供認的,這兩起錯案的發生引起了對未成年人權利保護的重視。因此修改了青少年犯罪法,規定了青少年犯罪的權利適用對成年人犯罪的權利。而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的區別是在刑罰上,而非在處理案件上,修改后的法案將原來謀殺最長判三年監禁延長至五年,還規定十六、七歲未成年人犯比較嚴重犯罪的,可以當成成年人犯罪處理,在成人法庭上接受審判,適用成年人犯罪的規定。對十二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則不經過正常的司法程序處理,不會被警察逮捕,責任由其父母承擔,通過社區服務來改造他們。在魁北克省,90%青少年犯罪都是通過社區服務來完成的,其奉行的理念是盡力給青少年以新的出路,但在運行時則需大量財力的投入。而在安大略省這個法案的實施效果很差,青少年被判入獄的大量增加,因為被判入獄比社區改造的成本低,宣判也容易,所以出現了在適用上不一致的情況。
即使很多青少年被判入獄,但公眾還是認為不夠嚴厲。2003年4月1日,新的法案實施,此法案最大的修改是對青少年的權利修改,更正了原法案存在的問題,鼓勵法官盡量不要把青少年被判入獄,但對很嚴重的青少年犯罪被判入獄的時間加長了。對簡單的判罪,與其支付大量人力、財力收集證據,不如令他們承認有罪,還可以不經過正式審判。
在加拿大,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另一個可借鑒的方面是對未成年人犯罪(相當嚴重的犯罪除外)有專門的法庭、專門的法官、專門的皇家檢控官受理,有專門的監獄關押,避免與成年犯混在一起受到壞的影響,且不允許有陪審團參與。
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記錄是密封的,沒有人可以查閱。當他年滿十八歲時所有的記錄全部被銷毀,使他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四、無罪推定原則與實際存在矛盾
加拿大法律制度奉行無罪推定原則,在一個人沒有被法庭判罪以前推定都是無罪的。但也不乏社會壓力使政府不得不加以處理。如加拿大通過法案:一個人三次犯罪就可以不經過審判而直接送入監獄。對警察辦案也是如此,往往社會對事件的恐慌成為警察專注的問題和人群。
警察致力收集有罪證據的觀念是很難改變的,大部分錯案都是警察有偏向性收集有罪證據造成的,如同監號人證實他講過犯罪過程,警察許諾同監號人作證后給其自由。然而警察并不認為他們有錯誤,他們總是說:他是有罪的,即使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
在加拿大糾正錯誤判決相當難,如果一個案件已經經過了上訴審,就沒有辦法再糾正錯判。在監獄中,他們可以向司法部提出申請改判。據統計每年有200件提出的,但司法部每五年才會向最高法院重新提起一個案件的上訴,所以說,雖然加拿大存在錯誤判決,但幾乎無法在現實上承認真正錯判。將一個人從關押至釋放,必須是他承認有罪,有負罪感,這一制度也使錯判加以改正成為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