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修改后的《律師法》于2008年6月1日生效實施。但其與《刑事訴訟法》相關內容沖突且效力不明,對于這兩部法律的效力問題,一種觀點認為,當《律師法》與《刑事訴訟法》內容沖突時以后者效力優先。因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刑事訴訟法》屬于基本法,是上位法,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律師法》屬于基本法以外的一般法律,是下位法。另一種觀點認為按照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律師法》效力優先。客觀的評價,從現行憲法、立法法等法律中無法找到解決二者沖突的直接依據。全國人大法工委以答復的形式主張《律師法》優先,但這種答復的效力也值得懷疑。筆者認為,應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此作出正式的解釋,或者是對《刑事訴訟法》相應部分進行修改。
《律師法》得不到有效的執行還有其本身的原因。一是一些條款本身模糊;二是一些條款不具有執行力;三是缺乏相應的保障條款。
關于會見權:應當明確規定訊問時律師的在場權,并規定相應的配套措施,明確規定律師會見不需要偵查機關的安排,看守所在審查律師的“三證”齊全就可以直接安排會見。對于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不需要偵查機關批準,并應當明確“不被監聽”的含義和違反此規定的后果。
關于閱卷權:應明確規定可查閱摘抄復制的材料的范圍,并完善相關的配套措施。首先應規定司法機關尤其是檢察機關的配合職責,其次應明確規定律師閱卷不受次數和時間的限制,再次應明確司法機關和辦案人員違反相關規定的后果。
關于調查取證權:在偵查階段應賦予律師調查取證權,退一步說,即使立法不承認偵查階段律師調查取證權也應當對此予以明確。對于申請調查取證權,法律應明確規定律師申請收集、調取證據的情形、申請的對象,并完善律師參與調查取證權。
(摘自《政法論壇》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