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國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法理基礎的另一種視角
到目前為止,理論和實務界關于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必要性和合法性論證大都集中于權力制衡理論、憲法規定、民事訴訟法原則上,根本沒有觸及民事執行制度的內核。
在民事執行法律關系中,用于調整申請執行人與執行法院、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之間的法律規則,與民事審判法律關系中調整原告與法院、原告與被告之間關系的準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果說在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的案件中檢察機關有權提起民事訴訟以確認發生爭議的民事權利關系的話,那么,在公益維權主體缺位的情況下,檢察機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同樣有權啟動民事執行程序、參與民事執行程序以敦促生效法律文書中所確認的民事權利獲得最終實現。
傳統民事強制執行法看似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的、邏輯自足的、無需外界干預和檢察監督的執行制度體系,這主要建立在單純依賴執行當事人、利害關系人的自治來監督執行的近代自由主義民事訴訟法理念的基礎之上,而在民法理念由追求形式正義轉向實現實質正義、社會公共利益和弱勢群體利益的法律保護普遍被置于一個極為重要位置的背景之下,客觀上需要從內部強化執行分權基礎上的民事執行權的職權行使,從外部引入并強化作為公益代表的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
作為法院司法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民事執行是與社會發生碰撞最為激烈的一個領域,各種參與主體的程序利益和實體利益交織在一起,需要合理地平衡和保護。執行程序中對于復雜利益關系的調整,如果能夠適當發揮檢察機關的職能,檢法兩家攜手共同捍衛執行行為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那么對于解決目前執行權威正當性不足,緩和執行不公的批評會有所裨益。
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目的在于支持、糾錯和共進,支持是檢察監督的首要任務,糾錯必須奉行克制、謙抑原則,執行檢察監督的作用范圍也應遵循謙抑原則。
(摘自《法學》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