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政文
對于相當一部分女性來說,痛經可謂家常便飯。正因為如此,盡管痛經很痛苦,仍然認為不過是女人必經的“煉獄”而已,所以采取的應對措施便是忍或者借助于某些“小竅門”,如睡前喝一杯加入蜂蜜的熱牛奶,以緩解一時之痛。不過,專家提醒你,痛經也是很多婦科疾病的一個信號,其掩蓋著正在發生的大毛病,如果不及時找到病因加以治療,很可能會釀成大患。
大毛病之一:子宮內膜異位癥
供職于一家大型企業的林女士剛過而立之年,可痛經已經折騰了她近1年了。每逢月經前一兩天,疼痛就開始了,仿佛成了月經的預報員。一旦經血正式來潮,痛感也隨之加重,達到頂峰,經血干凈后疼痛感逐漸減輕。痛感基本上固定在小肚子兩側或腰骶部,呈痙攣性而難以忍受。弄得她那幾天坐臥不寧甚至寢食難安,不得不依靠止痛藥渡過難關。更令她難以啟齒的是,經期過后雖然沒有自發性疼痛,但在與先生同房時卻有疼痛感,以致視性生活為洪水猛獸,總是借口拒絕丈夫的要求。
翌年,廠工會為女職工組織了一次體檢,在聽了林女士的敘述后,婦科大夫為她做了“三合診”檢查,懷疑為子宮內膜異位癥,后經進一步檢查得以確診——折騰了她近1年的痛經終于找到了元兇。
醫生點評:所謂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子宮的內膜擅離職守,跑到不該去的地方去了。本來子宮內膜是附著在子宮壁上,現在卻“遷徙”到了子宮腔以外的部位,如卵巢、腹膜、直腸、闌尾、小腸、腹股溝等處,個別病例還可發現在皮膚、肌肉,肺、心臟、骨骼等處。由于內膜的“異位”,導致經血逆流而引發種種“事件”,除了林女士那樣的頑固痛經外,還可能伴有不孕、月經紊亂和侵襲腸道(出現腹瀉或便秘,甚至便血)及膀胱(尿頻,尿痛或尿血)等五花八門的癥狀。
本病基本上是一種良性疾病,僅極少數可能惡變,但頑固難治,給女性帶來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及時到醫院診治為上策。醫生可采取藥物(如合成孕激素、睪丸酮等)、手術(切除多余的內膜組織)等方法為你排憂解難。
大毛病之二:盆腔炎
與林女士不完全一樣,劉女士的痛經卻“別有洞天”,主要表現為雙側上腹持續性疼痛,并向腰部放射,不時伴有肛門墜脹感。有時,已經不在經期了,只要勞累、過性生活或排便,也會出現腹痛,并伴有尿頻、白帶增多、月經異常等癥狀。所幸的是劉女士有一個愛妻的好丈夫,當丈夫發現她過夫妻生活時有痛苦的呻吟聲,即一再追問,并再三催促她到醫院搞清原因。最后終于弄清,造成劉女士痛經的元兇乃是盆腔炎。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極治療,終于擺脫了“痛經”的折磨。
醫生點評:盆腔炎是一種很常見的婦科疾患,多偷襲35歲以下的育齡女性,分為急性盆腔炎與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由于常有發燒、腹痛等急性感染癥狀,容易引起病人的重視,故常能得到及時的診治。慢性盆腔炎則不然,病程長,癥狀輕,不少患者僅僅感覺下腹疼痛,月經期間痛感加重,因此常常誤認作痛經而強忍,造成痛苦年復一年。
劉女士的遭遇啟示我們,凡是35歲以下的育齡女性,一旦出現了難以說清的痛經癥狀,應該向婦科大夫求助。盆腔炎的診斷不難,簡單的婦科檢查即可獲得線索。治療則須采取包括中醫藥、抗生素、物理療法乃至手術等在內的綜合療法。至于你適合于哪一種或幾種療法,醫生會根據你的病情作出合理的選擇。
大毛病之三:子宮肌腺癥
所謂子宮肌腺癥,指的是子宮內膜侵入了子宮肌層。好發于30歲以上的已生育女性,多在分娩后或做了人工流產手術后發病。其中約有半數病人同時患有子宮肌瘤,15%的患者合并有盒腔子宮內膜異位癥。
醫生點評:并非所有的女性得了子宮肌腺癥都有表現,沒有任何不適感覺的帶病者約占30%。當然。大多數患病女性(約占70%)沒有這么“幸運”,會出現多種癥狀,痛經即為其中最折磨人的一種。此種痛經有一大特點,即疼痛性質呈痙攣性絞痛,且進行性加重,往往令人難以忍受,薜女士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每逢“月事”便如同下了一回地獄,痛苦不堪。
子宮肌腺癥雖然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但只要獲得確診,還是有能力緩解不適癥狀的,如經期使用消炎痛、萘普生等止痛藥。另外,孕激素以及假孕療法等也可一試。總之,切莫以為反正沒有特效療法,診斷清楚了也沒有用,干脆諱疾忌醫。明智之舉依然是及時求醫。
大毛病之四:盆腔淤血綜合征
孫小姐的“痛經”首發于一次人流術后,那是她讀大三時與同班一位男生同居后發生的。疼痛感往往在月經前三四天出現并加重,來潮后第一或第二天減輕,在站立一段時間或跑、跳和突然坐下等情況時痛感也可增加。更難以令她啟齒的是,過性生活時男方的陰莖插入越深痛感也越厲害。孫小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走進了醫院的婦科檢查室,原來她得的并非一般的痛經,而是盆腔淤血綜合征。進一步檢查發現,導致她與盆腔淤血綜合征結緣的禍根是闊韌帶裂傷。
醫生點評:盆腔淤血綜合征常見于25~40歲的女性,多數病人已婚,痛經的序幕多在某次分娩或流產后拉開。主要表現為范圍廣泛的慢性痛經,并有下腹疼痛、低位腰痛、性感不快、疲勞感以及經前乳房痛等癥狀。此外,有的患者白帶增多、便秘、膀胱痛、煩躁等。
該病治療方法多種多樣,輕癥多不需要藥物。只需進行一些衛生護理即可,如改仰臥為側臥或俯臥、糾正便秘、節制房事、適當體育鍛煉以增進盆腔肌肉張力及改善盆腔血液循環等。重癥則需要使用藥物,必要時動手術,如施行闊韌帶裂傷修補術(象孫小姐那樣)、子宮及附件切除術(適用于40歲以上的女性)等。
大毛病之五:慢性宮頸炎
又一種打著痛經旗號偷襲女性的婦科病,多發生在生育過的女性身上。由于分娩、流產及手術損傷,子宮頸經長期刺激感染細菌所致,也可由急性宮頸炎轉化而來。一般有宮頸糜爛或肥大、宮頸息肉、宮頸腺囊腫等并發癥存在。
本來,宮頸的炎癥主要表現是白帶增多,但當炎癥沿著子宮骶韌帶向盆腔擴散時,就可株連月經而引起痛經。這種痛經的特點是;主要表現為腰骶部疼痛,下腹墜痛、脹痛,疼痛感在經期,排便或性交時加重。還有一些女性因不潔性交,致使淋球菌侵入宮頸,導致官腔管閉鎖或狹窄,引起經血逆流而導致痛經。
醫生點評:慢性宮頸炎診斷不難,大夫通過窺陰器即可觀察到病變的宮頸,必要時做宮頸涂片可獲得確診。故有類似痛經癥狀的女性要及時作婦科檢查,確診后予以合理治療,陰道藥物灌洗以及電熨、冷凍乃至激光等物理療法皆有一定功效。
除了這五種疾惠外,子宮肌瘤、生殖道畸形(處女膜閉鎖、陰道閉鎖、陰道橫隔、子宮體異常等)、子宮頸或宮腔粘連等也可有痛經表現,使你誤以為是痛經而延誤診治。
科學對待痛經
人們之所以不太重視痛經,是因為痛經這個癥狀太常見了,而且不少痛經除了疼痛感外,也確無多大問題,挨過那幾天也就萬事大吉了。但要記住:這一類痛經醫學上稱為原發性痛經,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至于本文提到的痛經,則是多種婦科疾患所致,痛經僅僅是這些疾病的一個癥狀,醫學上稱之為繼發性痛經。如果誤認為是原發性痛經,就會耽誤在痛經掩蓋下重癥的治療,甚至釀出悲劇來。
那么,兩者如何區別呢?一般說來,原發性痛經最常見于25歲以下未婚未育的女性,大多在月經初潮后6~12個月發病,待到育齡或結婚后緩解,甚至消失。如果不是這樣,就應當疑是繼發性痛經,及時尋找真兇為上策。如經期發燒、下腹墜痛可能是患了盆腔炎;如果經血顏色由正常的淡紅色變為淡茶褐色,或氣味變化,同時體溫升高和下腹痛,則可能患上了子宮內膜炎;如果痛經越來越厲害、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則可能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癥。這些表現為痛經的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后果可能會很嚴重。某婦科醫生曾接診過一位30多歲的患者,多年忍受痛經,檢查發現患了卵巢巧克力囊腫。出于病人沒有意識到痛經的嚴重性,未能及時治療,直到病情惡變,雖然施行了治療,半年之后還是去世了。教訓之慘痛,不可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