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旺
歐姆表測量電阻較之伏安法測電阻更快捷、簡便,用多用電表電阻擋測量電阻和探測電學黑箱是高考中的重要內容。歐姆表是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原理制成的,它的原理圖如圖1所示,圖中電流表G內阻為R璯,滿偏電流為I璯,調零電阻為R,電池的電動勢為E,內阻為r。
紅黑兩表筆短接調節R進行歐姆調零,使電流表G指針滿偏,有
I璯=ER璯+r+R=ER內(1)
其中R內=R璯+r+R為歐姆表的內阻。
當兩表筆間接有待測電阻R瓁時電流表的示數為I瓁,則有I瓁=ER內+R瓁(2)
由式(1)和(2)得到R瓁=(I璯I瓁-1)R內(3)
只要將電流刻度按照式(3)的規律改換成電阻的標度,就可以直接用來測量電阻了。當I瓁=I璯2時,有R瓁=R內,可見表盤中間刻度,即中值電阻等于內部電阻R內,并且用它來表征歐姆表的測量范圍。
1 為什么換擋未經調零之前短接表筆指針還在電流滿偏附近
例如,浙江臺州電表廠制造的J0411電表,中間刻度為40Ω,選擇×1擋對應內阻為40Ω;選×10擋對應內阻為400Ω。
當選×1擋調零結束(短接紅黑表筆調節R使指針指在電流表滿偏I璯處,即歐姆零刻度線處)后換在×10擋再短接紅黑表筆,此過程電源電壓沒變,但內阻增為原來10倍,由(1)式知指針應指在I璯10處,而實際上還指在滿偏附近。這是怎么回事呢?
實際上,多用電表電路并不像圖1給出的那么簡單,以浙江臺州電表廠制造J0411為例,電阻擋其內部電路應該為圖2所示。為了解決問題方便,將電阻擋實際電路(除去×1k擋)等效為如圖3所示電路,R1、R2、R為定值電阻,R璼是用電位器代之的可調電阻,即調零電阻。R3、R4、R5為可選擇的定值電阻且R3(39Ω)<R4(430Ω)<R5(13.3kΩ)。電源電動勢為E(1.5V),內阻為r。
當選擇開關置于×1擋時,如圖3所示,電表內部接入電路為R3和虛線框中電路并聯,將表筆短接通過調節R璼使電流表滿偏。當選擇開關置于×10擋時,電表內部電路為R4和虛線框中電路并聯,雖然R4>R3,但虛線框兩端電壓大小基本不變,同時虛線框中的電路也不變,因此再次短接紅黑表筆,電流表的電流變化很小。
2 為什么由×1擋換到×10擋,直接短接紅黑表筆指針指在滿偏電流(零刻線)的右側
將選擇開關置于×1擋時,如圖3所示,電表內部接入電路為R3和虛線框中電路并聯,當選擇開關置于×10擋時,電表內部電路為R4和虛線框中電路并聯,且知R4>R3,此時外電路總電阻R總增大。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知路端電壓(也就是虛線框內電路兩端的電壓)為:
U=E-ER總+rr(4)
由式(4)以及R總增大知路端電壓增大,而虛線框內的電路沒有發生變化(電阻未變),因此通過電流表的電流增大,所以指針應該在滿偏電流I璯的右側即歐姆零刻線右側。同理可知,置于×100擋電流表示數應該偏幅更大。
3 為什么每次換擋都要調零
由問題2可知,當改變擋位時,和虛線框中電路并聯的電阻R3改變成R4(或R5),電路的總電阻發生變化,電源有內阻r。由式(4)可知,虛線框內的電路兩端電壓要發生變化,因此通過電流表的電流發生變化。因此在改變擋位將紅黑表筆短接時,指針不在電流滿偏處(即電阻零刻度處)。并且,電源越舊,內阻r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所以每換擋位都要重新調零(即調節R璼使得電流表滿偏)。
4 為什么有的表有時×1K擋無法調零
做學生分組實驗時,經常有同學碰到歐姆表在其它擋位可以調零,而選取×1k擋時,卻無法調零的情況。原因何在?
如圖2所示,使用×1k擋需在電源上串聯一個9V的電源作為總電源(圖中未畫出),即電源電動勢為10.5V。打開多用電表時可以看到內部有兩個不同的電池:一個1.5V的干電池,一個9V的長方形電池。因此有時發現×1、×10、×100三個擋都可以調零,但×1k根本無法調零,原因就是9V電源有問題或者沒裝。
以上這些問題在具體教學中經常遇到,如果教師不知道多用電表實際內部電路就無法做出正確的解釋,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中的原理圖,還有必要了解實際的內部電路。
(欄目編輯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