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江
高中學生花費了較多的時間、精力練題,可考試成績卻不一定好,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還是在審題和解題兩個環節上。在高三物理復習的最后階段,要行之有效地提高得分能力,在高考中取得滿意的成績,針對上述兩環節,筆者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議,以供探討。
1 審題方法
物理審題不過關是制約很多同學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審題以閱讀題目為基礎,不能就字讀字,應邊讀邊想,對一些關鍵性詞句應引起特別注意。可以采用點讀式、圈讀式等讀題技巧。審題不過關說到底就是方法、習慣不過關,要過好物理審題這一關,必須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注意審明題中題眼,仔細斟酌

所謂題眼,指的是題目中所提出的一些限定性語句,或是對題目所涉及的物理變化方向的描述、變化過程的界定等,對我們常見的題眼(如勻速、靜止、光滑、恰好、理想、直線運動等) 要熟悉和理解,在平時學習中要多注意老師對“題眼”的解釋,多體會、多積累、勤摘記,做個有心人。
(2)注意審清題中隱含條件,認真分析
任何物理問題,都是在特定的物理條件和范圍內根據物理現象的變化具體擬定的,題目中一部分條件是直接給出的,也有一部分條件隱含在一個或幾個明顯條件的背后,如果不找出和利用這些隱含條件,就會導致解題錯誤甚至無法求解。同時我們應該知道一些約定俗成的提法的含義,如“一物體在光滑面上運動”,其中“光滑”的含義為不計摩擦,所以隱含條件為物體所受的摩擦力為零,掌握一些物理現象出現的條件,如“一個物體作勻速運動”,要出現這種現象,前提條件是物體必須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隱含條件為:物體不受力或受力平衡;兩接觸物體脫離與不脫離的臨界點是相互之間的彈力、摩擦力為零等等。
(3)注意審清物理過程的臨界狀態,形成正確的物理情景
有很多物理問題都涉及臨界狀態,由于臨界狀態是問題“引發和突變”的關鍵所在,在物理問題中又具有隱蔽性,稍不留心就會導致錯解。因此,解決此類問題時,要審清題意,弄清物理過程,特別要注意臨界狀態的分析,找出轉折點,抓住承前啟后的物理量,確定臨界點。抓住了這一關鍵,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例1(04全國理綜) 一小圓盤靜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邊與桌的AB邊重合,如圖1所示,已知盤與桌布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1,盤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2。現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將桌布抽離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邊。若圓盤最后未從桌面掉下,則加速度a滿足的條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分析 桌布拉動時,小圓盤受向右的滑動摩擦力作用而向右作勻加速直線運動。脫離桌布后受到桌面向左的滑動摩擦力而作勻減速直線運動,小圓盤不從桌面掉下的臨界條件是:當速度為零時,其位移小于或等于半個桌邊長度。
物體剛好運動到某一點時速度為零,且位移滿足某一條件的臨界問題在物理問題中經常碰到,遇到此類問題時,要認真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抓住條件進行解答。
(4) 注意畫好草圖,使抽象題意形象化
借助草圖進行審題是一種常用的策略,是解物理題的重要方法。一個清晰明了的過程圖,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整個物理過程,能夠豐富我們對物理圖景的想象力,展示物理模型,把握物理狀態,理清物理過程等。解題時應充分利用圖形的直觀性幫助我們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如果我們在平時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每做一道題,第一步就開始畫圖,就能逐漸變成一種習慣性的解題步驟,從而增強過程分析能力。高中階段常畫的圖主要有兩種,一是受力分析圖,二是運動草圖。
近幾年來,高考命題的熱點問題是以體育運動項目為題材,以實際生活中的實例為原型,如2005年全國卷I第23題將人的原地立定起跳與跳蚤跳高相類比,求人所能上跳的高度;2006年全國卷I第20題在運動員從下蹲狀態向上起跳的過程中,要對“地面對運動員的沖量和做功”作出判斷;2007年全國卷I第23題則以兩運動員在接力賽中的交接棒問題為題材,考查勻加速運動的追及問題。近年的高考非常注重從實際生活中挖掘素材,尤其是從體育運動項目中尋找模型,挖掘題眼,設置理論聯系實際的試題,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便是畫運動草圖,這對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是非常有效的。
2 解題思路
(1)選取研究對象
不論是力學問題、熱學問題、電學問題或其它問題,都是由一定的物質通過某種物理情境或物理過程表現出來的。明確研究對象是解決所有物理問題的前提。只有確定了研究對象, 我們才有研究的載體,才有研究的方向,否則就會不分主次,最終無功而返。研究對象可能是某一個物體,也可能是某一個物體系。有的問題始終都是同一研究對象,而有的問題在不同階段應選取不同的研究對象。
(2)建立物理模型
實際中的物理現象一般都很復雜,為了解決它,常常需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例如質點、理想氣體、光滑平面、不可伸長的細繩、不計質量的輕彈簧等等都是理想模型。對一個具體物理問題,在確定了研究對象后,首先就要考慮建立怎樣的物理模型。如題型中的追及模型、偏轉模型、人船模型;解題策略中對稱、割補模型等。
(3)物理狀態和物理過程的分析
狀態與某個時刻相對應,過程則與某一時段相對應,任何一個物理過程,都有始末兩個狀態,分析物理問題,很重要的就是分析相應的物理過程及其中的某幾個狀態,并用狀態參量來描述。一個具體的物理問題,簡單的可能只討論某一確定狀態下的各參量間關系,例如討論穩恒電流電路中某一特定狀態下的電流、電壓、電阻間的關系等。較復雜的問題則要發生某些物理變化,經歷幾個過程。對每個具體過程,都至少要分析始、末狀態,還要注意相鄰物理過程等等,如果這些都分析清楚了,一般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4)解題規律的選擇
在對物理狀態、過程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選擇適用的物理規律。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它可能遵守幾個不同的物理規律,例如一個關于運動和力的問題,可以通過受力分析,求出物體的加速度,再通過運動學公式去求解,也可以從功與能量的關系去解決。因此,同一個問題就可能有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法,這些方法雖然都可以解決問題,但難易程度卻不盡相同,從中選擇一種最簡便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要過好審題和解題兩個環節,必須做到知識掌握要全面,要深入、透徹理解基本概念,全面復習,對所有知識進行梳理,形成知識的網絡,覆蓋每一個知識點,不能有任何知識的疏漏,這樣才能胸有成竹,充滿信心地走進考場。
(欄目編輯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