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紅
摘要:社會新聞,不僅僅要報道事實真相,它也具有資政、教化的作用。作為一名正直的新聞工作者,在采寫社會新聞時,不能把眼光只盯在所謂的“新”、“奇”、“特”的“新聞”點上,而是要堅持新聞一貫的黨性原則,開展監督,引導輿論,抨擊假惡丑,弘揚真善美,起到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
關鍵詞:社會新聞反面影響輿論引導
社會新聞反映世相百態,它以其獨特的對社會世態、人情冷暖的快速反映和新鮮奇特、包羅萬象的內容,受到不同階層的讀者的普遍喜愛和極大關注。尤其是近年,社會新聞的價值開始逐漸顯現,用社會新聞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通過關注程度的提高來提升新聞媒體的品牌形象,令社會新聞以其特有的親和力和可讀性在新聞報道中異軍突起,快速發展。
在采寫社會新聞時,我們希望通過以報道來反映什么樣的社會問題,揭示什么人生哲理,達到怎樣的傳播目的……以什么樣的切入點、立足點和新聞點來采寫社會新聞,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毋庸置疑,新聞是具有階段性的,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我們的新聞,是要與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及政策相一致。與那些重大的、嚴肅的新聞報道相比,盡管在報道的深度、廣度和高度上存在差異,但作為輿論宣傳和引導的屬性并不存在不同,同樣需要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同樣要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和積極的引導作用,這與新聞的可讀性、服務性等并不矛盾。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社會新聞就像一把雙刃劍,一些“賣點”多、“可讀性”強的社會新聞,由于受新聞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和部分受眾閱讀超味不高等因素影響,也帶來了某些負效益。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采寫社會新聞時要把握重點,避免社會新聞報道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其無論是正面報道還是負面新聞都應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
由于受眾的知識文化層次各不相同,對社會新聞的鑒別、理解、認知也存在諸多差距,因此,一些內容不當的社會新聞,往往會誤導受眾,產生某些不良的社會影響。曾有媒體報道,2005年,外地來京的無業人員王某和劉某就因為看到一張報紙上刊登了一篇關于搶劫出租車司機的報道后,對此十分“欽佩”,于是照葫蘆畫瓢,模仿報紙上對作案手法的描述,對出租車實施了搶劫,最后落入法網。無獨有偶,安徽也曾發生一起這樣的案件:犯罪嫌疑人因看到當地報紙刊登的一則消息——一位民工為索要欠薪,竟卸下挖掘機主板向老板留書討薪,于是深受“啟發”,先是“刻苦鉆研”,學習了拆卸挖掘機主板的技術,然后在2006年的9月至12月間,在安徽、江蘇、山東三省瘋狂作案,盜拆挖掘機的電腦主板及主控器,并利用盜竊來的挖掘機電腦主板及主控器敲詐勒索受害人十余起,涉案總價值3萬余元。雖然兩起案件的最終結果都是罪犯得到了應有的懲處,但不當報道帶來的消極影響由此也可見一斑。
所以我們說,盡管社會上還存在著某些陰暗的角落,還有著一些消極腐敗的現象和落后愚昧的東西,但這些畢竟只是社會在發展和前進中存在的一些枝節問題,不是主流,新聞工作者應該在報道此類社會新聞時,把握好分寸,調整好角度,注意寫作手法和詞語的運用,尤其要注意對案件發生經過的“細致”刻畫是否合理,盡量避免社會新聞報道帶來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那些明辯是非能力差或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等人群的影響,保持住主流媒體的高品位和高格調。
從古至今,道德之所以對人起著不可估量的規范作用,主要是通過輿論的影響來實現的。古籍中的《三字經》、《弟子規》等,在當前的兒童教育中,仍起著規范和引導的作用,這就是道德通過輿論的影響來實現的一個例證。當前,大眾傳媒恰恰是輿論影響中最為重要的工具,而新聞無疑是一種非常好的載體。社會新聞作為廣大受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形式,更加具有十分良好的傳播效果。在我們的社會新聞報道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關于人們的道德觀念的,它包羅了刑事、民事等案件,鄰里、家庭等糾紛,等等,在報道事件本身的同時,都在潛移默化地傳遞著某種道德信息,可以說,社會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是通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來實現的。因此說,社會新聞的報道具有顯著的、長期的道德教化作用和影響。在采寫社會新聞時,我們也應該注意發揮社會新聞的這種道德教化作用和深化這種影響,不能因為某些社會新聞的“新”、“奇”、“特”的所謂的“新聞點”,而忽略新聞本身的此項作用。
省內某家報紙曾報道過這樣一則社會新聞:為了追求忠貞不渝的愛情,一對陰陽相隔的戀人終于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場面感人,沖擊力較強。然而,生者與死者舉行“婚禮”,這則新聞雖具有較強的新聞性和可讀性,對人們的情感震撼也較強,忠貞不渝的美好愛情固然也值得歌頌,事件本身所要表達的無非是一種情感,但報道此新聞所要傳遞的是一種什么樣的信息?婚禮合乎常理、倫理和法律嗎?報道起到的作用是積極的嗎……這樣的疑問還有很多。諸如此類比較“新奇”的社會“新聞”報道常常見諸報端,我們卻搞不清楚它的積極意義究竟何在。
誠然,面對社會新聞,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在采寫時都會做好分類,哪些是正面新聞,哪些是負面報道。對一些不良甚至丑惡的社會現象,我們要加以無情的揭露和批評,以此來消除負面新聞報道帶來的負面影響,更要以此來喚醒整個社會的責任和良知。對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舍己救人、見義勇為、鄰里互助、社會資助等,我們要大加弘揚,要使讀者深受其中的道德影響,感受到道德的力量。
社會新聞報道,不僅僅要報道事實,還要引導輿論,開展監督,抨擊假丑惡,弘揚真善美,這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應該擔負起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更多的關注和目光投向那些能夠反映社會國泰民昌、人民安居樂業、美好事物層出不窮、共建和諧家園的新事物上,以高尚的情操、完美的人格、健康的感情和扎實的作風自覺地去傳播社會生活中的美好,以此塑造人們高尚的心靈,真正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讓我們生活的空間更潔凈,更高雅,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