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陸
啟動內需,改變二元經濟結構模式將是中國未來三十年經濟的發展方向,旅游業應該將在這樣的增長方式轉變背景之下獲得較大的發展機會。

迪斯尼成轉變標簽
迪斯尼要落戶上海的消息已有十年之久,但遲遲未見實質結果,而今上海與迪斯尼方面終于邁出實質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因素,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密切相關。上海可借此機會大力發展服務性產業,刺激內需,保證經濟增長。
關于迪斯尼項目對上海經濟的拉動作用,但參考香港等地公開數據,似乎可以預見一斑。香港特區政府前后動用224.5億港元,同樣控股香港迪斯尼57%股權。未來40年內,迪斯尼將為香港帶來800億~1480億元的巨額收入,資金回報率高達25%。
單純從旅游業來看,比照東京、巴黎、香港等地迪斯尼的人流量,保守預估,因迪斯尼項目上海游客人次增長應該會在4成~7成(上海2008年的旅游人數預計上為1400萬),這將對上海的酒店旅游業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迪斯尼項目落戶上海應該不僅是上海一地的選擇,而是暗含了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之大背景的契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啟動內需,改變二元經濟結構模式將是中國未來三十年經濟的發展方向,旅游業應該將在這樣的增長方式轉變背景之下獲得較大的發展機會。迪斯尼項目是個商業綜合體,將會拉動酒店、餐飲、交通等服務業消費,并將顯著提升周邊地產價值,在特許產品生產經營、電視頻道廣告等其他領域也將提供更多增長機會,更創造了大量的就業職位。
從空間和地域來推斷,上海迪斯尼樂園將專注于整個長三角地區以及華北市場。隨著長三角交通網絡的快速發展,在上海往周邊地區兩小時車程覆蓋范圍內的游客,將是上海主題公園的主要客源。而這個地域范圍,正好覆蓋了長三角最富裕的地區。
歷來最大的外來投資項目之一
早在迪斯尼集團做出宣布之前,1月9日出版的《華爾街日報》已披露了該方案的具體細節。報道指,迪斯尼集團和上海市政府已達成了初步協議的。“上海方案”的總值為35億9千萬美元,將會成為中國歷來最大的外來投資項目之一。盡管方案在未來仍可能要接受長時間的審查和大幅修改,但是這個初步協議的達成,象征了迪斯尼集團和上海當局雙方在持續十年的、斷斷續續的商討過程中,已踏出了至為關鍵的一步。
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在這個籌劃申的項目,迪斯尼集團將會占43%的股份,上海有關方面則會占股57%。項目的第一期面積占地約1.5平方公里,包括一個主題公園、一家酒店以及購物中心,最快可以在2014年落成啟用。項目興建期間和落成后,預料可為當地創造5萬個新職位。消息人士指,中國經濟目前面臨放緩的危機,為這個大型項目的,上馬帶來了迫切性,促成了協議的達戰。
在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節點上,投資拉動、外向依賴、資源消耗型的增長方式似已難已為繼,轉變經濟增長,了式,啟動內需,改變二元經濟結構模式將是中國未來三十年經濟的發展方向,而旅游業可能將在這樣的增長方式轉變背最之下獲得空前的發展機會。
日前,有媒體報道美國迪斯尼總部與上海市政府簽訂關于迪斯尼項目的框架協議。隨后,美國華特迪斯尼公司打破緘默,發表聲明指出,將把與上海市政府共同擬訂的申請報告提交中央政府審批。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已經做好建設迪斯尼項目的各項準備工作,項目獲批原則上沒有障礙。
未來三十年,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
總結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說,最根本就在于我們選擇和堅持了走符合中國國情、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實踐中我們一直在不斷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而且始終堅持了改革開放的方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各項體制機制。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經驗。與此同時,我們非常注重借鑒世界各國有益的經驗,這使中國的發展保持了強大的動力和活力。基于這些經驗,如果我們展盟未來十年、二十年還是三十年,我們必須堅持成功的經驗。
張曉強說,未來的三十年,中國將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改革開放。首先,中國仍然將繼續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現在,中國的發展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我們要采取政策,使得消費、特別是消費者的消費和投資、出口相協調,繼續采取新興的道路,要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
其次,我們要更加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因為這是中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然,與此同時,中國要加強社會安全體制建設,包括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以便使全國人民的福利得到全面改善。
再次,中國要進一步推動不同地區之間的協調發展。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我們有沿海城市,比如說天津、大連,而且都是比較發達的地區,但是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繼續發展。
最后,就是我們要繼續推動改革,來完善各項體制和機制,比如要繼續完善宏觀調控機制,要使市場機制能夠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通過促進自由市場的發展,使市場在資源分配方面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提到改革的內容,張曉強說,中國還要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的改革,包括促進民主和法制的發展,目標是要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國的發展無法離開世界的發展,所以中國將繼續在深度和廣度上擴大開放。所有國家的人民都應該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比如說氣候變化問題,無法由一個國家來解決。
對于中國在未來三十年里應該做什么?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提出了未來發展成功的三大要素。他說,中國過去三十年取得成功的要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第二個是中國的開放,第三是政治穩定,包括外部環境的穩定和內部的穩定。未來三十年,中國可以保持高增長速度。在三十年之后,我們可以成為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我們的優勢就是已經有一個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經濟改革不可能逆轉。
為了使中國未來三十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成功,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認為應該重點解決三大要素。首先是人力資源的發展問題,在過去三十年里,中國處于經濟發展低層次階段,主要是要素驅動型發展,但在未來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我們就需要轉變發展模式,要發展人力資本、智力和革新驅動型的經濟,中國在這方面,包括科學技術的機制和體制改革,這是非常重要的巨大的挑戰。其次,我們需要有一個適當的宏觀經濟政策。我們需要把政府和市場的功能區分開來,明確政府的職能和市場的職能。比如消除城鄉差距這是我們的政策,我們要確保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有同樣的身份、戶口等。第三,就是我們的法律制度還要繼續完善。
制造業向高科技轉型
改革開放讓中國已經具備全球領導力、可持續發展等未來三十年的成功要素,面對中國在未來三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難題,美國德勤全球首席執行官JamesH.Quigley認為,中國現在是一個非常創新的國家,下一步中國應該繼續促進創新,增加附加值,進入高科技的生產。以前做的一些事情并不一定能夠保證中國在今后繼續保持成功,所以中國需要轉型,要進入到一些高附加值的制造業。中國在未來若干年中需要克服的最困難的因素是把技術集成到原來的平臺上去,不僅僅是發展低成本的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還要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高科技含量型轉變。
從上世紀90年代的1300人的企業,發展成為擁有1.4萬名員工的大企業,東軟集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企業入選“年度亞洲創新企業”。在未來三十年企業如何發展,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表示,中國有一個很好的服務業,但是務業中30%的發展是來自于制造業的,比如說手機、汽車等,它們在這方面產生了很多的機會。通過研發把制造業的工作機會轉到了服務業,我們必須仔細考慮這些模式,而不是把制造業和服務業完全分割開來。
中國是否應該重點發展服務業?放棄制造業的觀點,劉積仁認為中國并不會放棄制造業。服務業方面,在短期獲得這個競爭優勢是非常困難的,如果中國真的想從制造業過渡到服務業,這個機會也會來自于制造業,這些公司能花那么多錢在研發上,不僅僅是組裝,而且是創新,如果他們這樣做的話就會創造更多服務業的機會,這也就意味著服務業在中國的創新將來是源于制造業。
中國把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高科技含量型轉變,必須一步步來做,我們有一個非常穩健的政策。他認為,中國將在制造業方面進行創新,我們將減少資源的使用,使它變得更加有效率。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有一種核心的競爭力,我們可以從世界先進國家吸納這方面的營養,找到正確的方法,在我們的產品制造工藝中進行創新,我們需要有更多的品牌,這樣將會繼續促進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