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激烈競爭中,我國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內部控制制度對我國企業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建立完善的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內部財務控制制度對企業既有防錯防弊,又有促進經營管理效果的作用;能起到事前預防、事中、事后及時發現工作漏洞的作用,最終使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從而為我國企業增強自我成長能力,提高抵御國際金融風險的能力,提供有限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關鍵詞:企業;管理;財務;控制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114-02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臻完善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今社會,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使企業經營的環境日益復雜,影響其發展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企業要增強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面臨著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二是如何協調內部資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是建立在內部協調性的基礎之上,因此,加強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最基礎性的工作,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保證。
本文從現階段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涵義、目的,以及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和內部控制現狀等不同角度,闡述和說明我國企業如何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不斷適應應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日趨完備、計算機技術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全球一體化進程加快帶來沖擊的能力。
一、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涵義及其分類
所謂內部控制,是指由企業董事會、管理者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的效率效果以及現行法規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內部控制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控制環境、風險評估、監督決策、信息與傳遞以及自我檢測等方面,從總體上透視了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其有效實施無疑會促使企業生產管理登上一個新臺階,促進企業經營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規化。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劃分為內部管理控制制度與內部財務控制制度兩大類。內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對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沒有直接影響的內部控制。例如,企業單位的內部人事管理、技術管理等,就屬于內部管理控制。內部財務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對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響的內部控制。例如,由無權經管現金和簽發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編制銀行存款調節表,就是一種內部財務控制,通過這種控制,可以提高現金交易的會計業務、會計記錄和會計報表的可靠性。企業單位制定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證組織機構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保護企業資產的安全、完整與有效運用,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當前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大型企業單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建立了內部控制制度,基本業務內部管理可謂有章可循。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個體合營企業對內部控制存在許多誤解,甚至概念模糊,治理結構先天不足,使企業內部控制薄弱,經濟業務隨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主要表現在:業務決策人員與經辦人員沒有很好地分離制約,存在業務授權(管理職能)、業務執行(保管職能)、業務記錄(會計職能)、業績檢查(監督職能)兼容現象;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執行沒有很好的分離制約,存在無標準操作現象;財產清查沒有制度,“家底”不明確:內部審計沒有制度,該設的內審機構不設,該配的內審人員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層層遞減,管理效應層層弱化,從而造成企業競爭力降低,經濟效益下滑。總結起來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不夠完善,內容不夠完備。相當一部分企業對建立內部控制制度不夠重視,或內部控制制度有關內容不夠合理;重會計內部控制制度,輕內部管理控制制度;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把已訂立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印在紙上,掛在墻上”,以應付有關部門的檢查,遇到具體問題更多的是強調客觀原因,有章不循,失去了應有的剛性和嚴肅性。企業管理制度創新滯后,不能適應新形勢、新體制的需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暴露出制度體系不完善、控制內容不完備、可操作性不強、監督不得力等一系列問題。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各職能部門之間比較重視對行業“條條框框”的管理與指導,而對部門之間的相互銜接重視不足,形成“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尷尬局面。
2.思想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目前,一些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存在兩種傾向:一是一部分人習慣于甚至滿足于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認為只要能夠規范化操作就行,不必考慮是否先進。二是雖然意識到改革的必然性,但片面強調改革組織機構的重要性,忽視控制方式的跟進和強化。這就使企業改革與微觀治理機制相脫離,阻礙企業內部控制的發展和完善,對企業的發展不利。根據有關抽樣資料統計,在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中,100%為內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樣本數的22.1%,50%以上為內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樣本數的78.2%,董事長和總經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總樣本的47.7%。由此可見,公司董事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內部人手中,作為所有者產權代表的董事會,既不能充當所有者的“守護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對經營者進行監督。大多數管理者對內部控制不夠重視,無法以身作則帶頭嚴格遵守內部控制制度,逾越控制,濫用職權,企業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
3,機構設置不合理,人員素質較低。財務與會計合署辦公,這種機構設置使財務部門工作質量不高,服務對象不明。財務監督的服務對象是企業的所有者,它的具體運作和操縱是企業內部事務,而會計監督的服務對象是企業內、外部利害關系人,其提供的公開化會計信息必須體現“真實公允”的原則。將服務對象靈活性程度不同的兩項工作合并一處,導致了服務對象模糊,而且財務的靈活性干擾了會計的公允性。由會計人員兼做財務,會計人員力不從心,既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又導致財務管理乏力,財會部門的工作質量也隨之下降。另外,會計從業人員素質較低,據統計,在我國1 200萬會計從業人員中,受過大學專業教育的不及10%。在素質相對較高的國有企業、縣級以上集體企業的600萬會計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者也只有18.21%,有會計師資格的僅8.45%。
三、強化企業內部控制的幾點建議
1.建立良好的控制環境。任何企業的控制活動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環境之中,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遵循和執行,以及企業經營目標、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應注意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包括經營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風格,組織機構,授權和分配責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和實務,外部環境的影響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才能保證制度的真正落實,才能真正達到內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強內部牽制制度建設。內部牽制是指對具體業務進行分工時,不能由一個部門或一個人完成一項業務的全過程,而必須由其他部門或人員參與,并且與之銜接的部門能自動地對前面已完成工作進行正確性檢查。它由適當授權、不相容工作的責任分工、憑證和記錄、接近控制、獨立檢查等環節組成。這種制約包括上、下級之間的互相制約、相關部門之間的相互制約。如會計信息收集、歸類過程中,除了制單外,必須有復核并由財會主管審批;又如現金流轉業務中,現金收支的審批、收入和支出、印鑒的保管、記賬等業務應分工管理,互相牽制。在內部牽制中,必須采取工作輪換制,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牽制的效果。工作輪換制是指根據不同崗位在管理系統中的重要程度,明確規定并嚴格控制每一員工在某一崗位的履職時間。對關鍵崗位應頻繁輪換,次要的崗位可少一些。從輪換中暴露出存在的問題,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3.加強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建立科學、嚴密的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財務管理的基礎。企業財務內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抓好關鍵人。如分支結構負責人和財會部門負責人;(2)把握關鍵部位。如審批程序、資金調度、交接手續、電腦操作密碼等;(3)管好關鍵物件。如重要的發票、銀行票據、印鑒等;(4)控制關鍵工作崗位。如現金、銀行出納、收支事項及憑證的核準、實物負責人等。
4.加強企業內部稽核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切實加強企業對內控的認識。企業的一些高級管理人員認為,稽核部門不能創造效益,還要占用人員編制,增加經營成本,因此對其并不十分重視,這一觀念應立即更新,并切實加強考核、監督、制約機制,發揮企業內部審計的作用,將內部審計人員從會計、財務人員中分離出來,直接對董事會負責,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內審人員的作用,監督和保護企業的資產、財產安全,監督企業朝著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發展。
5.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系統,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效果。一個良好的信息溝通系統可以使企業及時掌握營運狀況,提供內容全面、及時、正確的信息,并在有關部門和人員之間進行溝通。目前,大中型企業的會計核算基本上脫離了手工操作的賬務處理程序,許多企業內部控制的很大一部分實現了計算機化。這既節省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減少了人為因素對內部控制效果的影響。今后,我們要特別注意開發與引進先進的企業財務與管理軟件,逐步建立高質量的企業信息溝通系統。
總之,內部控制是一個企業健康發展、不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關系到企業的效益、生存與發展,良好的內部控制是企業發展的助推器。各級企業管理部門、政府主管企業工作的行政領導以及企業各級負責人一定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為促進我國經濟健康、高效運轉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為我國“十一五”規劃的順利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