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dom Zhi Douglas Whitehead
摘要: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和我國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FDI)在全球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同時中國也重視國際環境合作和制度建設,鼓勵境外投資企業嚴格履行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和諧世界的構建。
關鍵詞:FDI;環境治理;國際競爭力;政策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187-02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和我國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中,中國對外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在全球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與此同時,中國力爭切實履行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承諾,樹立了中國作為地區和世界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加強制度和能力建設,以實現了政治、外交、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一、中國對外投資的國際地位與競爭力
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的增加,國內資本繼續相對過剩,中國對海外的直接投資已經步入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雖然中國資本對外投資尚處于“發展期”,對外直接投資額僅占全球投資額的1%,僅為外商對華投資額的10%,在外勞務人數僅占國際勞務市場的1.5%,但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投資力度的增加,已經在國際輿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實際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1982年中國FDI流出量占世界的0.16%增長到2005年的1.45%;中國FDI流出量占發展中國家比例從1982年的1.59%增長到2005年的9.62%; 2005年, 中國GNP排名世界第4,進出口總額居世界第3,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量居世界第3位,而當年中國對外投資流出量僅排世界第17位,中國FDI外向存量列居世界第26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不僅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從存量上也不及新加坡、巴西等國。但增量增加迅速,FDI從2004年的36.2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8年的406.5億美元(圖1)。
從全球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然資源類開發貿易的國際直接投資占全球國際直接投資的比例不斷上升。目前,中國占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2.1%,低于美國的24%。2004年,中國的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占世界的12%,礦產資源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其中鐵礦砂、Al2O3等40多種大宗礦產品的進口依從度到達45%,2007年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對外直接投資國別導向目錄(三)》中所列的32個國家(地區)中,科威特、卡塔爾、阿曼、摩洛哥、利比亞、尼日爾、挪威、厄瓜多爾、玻利維亞等9國的石油和天然氣投資被重點提到。根據我國礦產資源秉賦的基本特征和礦產資源的供求態勢,中國在煤炭探明儲量為1 145億噸,居世界第3位;石油探明儲量為32億噸,占世界的2.1%;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82×1013m3,占世界的1%。中國鐵礦石、礦山錳、鉻鐵礦、銅和鋁等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但需求量大。資源儲量國際格局是國家(或地區)全球性安全、區域性安全和地方性安全的組成部分。礦產資源秉賦的時空格局以及變動趨勢決定了我國結構性資源矛盾化解的方式選擇和目的取向。
縱向看,歐美發達國家曾經采用掠奪的方式進行世界資源的瓜分由來已久,但隨著國際獨立與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這種外生的資本主義道路被逐步遏制和阻隔。正如狄更斯《雙城記》所言:“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這一看似語義矛盾的話,對當今國際環境似乎也是一種恰如其分的比喻。
二、中國海外資源類開發與貿易企業的環保與社會責任
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關注,特別是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人類環境宣言》發布后,環境與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因此,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歐美對中國的指責隨之產生。西方很多媒體近兩年來關于中國在非洲搞所謂“新殖民主義”的聲音不絕于耳。一些國家的非政府組織也批評中國一些海外投資公司缺乏企業責任意識,有“破壞環境”、“掠奪資源”、“生態傾銷”之嫌,還違背了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有關反對貪污,增加透明度的協議。
雖然部分西方媒體有妖魔化中國的傾向,但一些事實表明,與其他國家的境外投資一樣,我國境外投資也會對生態系統健康和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產生影響。中國海外投資主要面臨環境問題主要包括部分資源開發區域為生態敏感區,企業海外投資缺乏環境政策指引和規范,中國海外企業的環境價值觀有待樹立和提升,對環保模范企業以及污染企業沒有明顯的獎懲措施以及銀行信貸缺乏操作性強的環保標準。
挑戰與機遇并存,壓力與動力同在。國際金融機構已經制定了關于自然和社會環境保護的貸款標準,特別針對水壩、石油管道和煉油廠等大型資源開發類項目領域。2003年由10商業銀行共同簽署了“赤道原則”,成為管理項目融資中社會和環境風險的框架,截至2007年1月15日,宣布實行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EPFI)已有45家。我國興業銀行已經加入“赤道原則”;2007年8月28日中國進出口銀行出臺了“中國進出口銀行信貸項目環境與社會評價指導意見”,對境外項目的評價提出了4條原則性指導意見。國外學者給中國進出口銀行提出建議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供資方,中國進出口銀行在運作政策和程序上更加透明化,嚴格履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隨著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中國政府已經不再是中國國際形象的唯一塑造者和代表者。中國的企業行為也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體現。因此,規范我國海外企業環境保護行為,切實履行我國加入的國際環境公約,同時遵守東道國的環境法律法規,鼓勵我國企業在投資走出去的同時,將我國先進的環保理念和經驗帶出去已成為現實選擇。我國政府加強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設。國家環保總局與商務部于2007年8月27日首次聯合發布了《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森林培育指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本國企業境外從事森林培育活動的行業指導性規范和自律依據,此舉開創了我國海外森林采伐的新模式。在2007年APEC第15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國家主席胡錦濤建議“建立亞太地區森林恢復和可持續管理網絡”的內容寫入了《悉尼宣言》。商務部于2009年3月16日出臺了《對外投資管理辦法》和國別投資指南,目前相關部門已經開展了中國對外投資和援助企業環境保護政策研究,組織編制《中國海外企業環境行為規范指南》,將環境評價、協議保護機制、生態補償和企業環境與社會責任納入其中。這對于維護我國在國際上負責任大國形象,推動綠色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人類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全球環境問題。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于應對經濟發展和全球化進程中的環境問題采取積極措施。
總之,隨著中國對負責任大國認識的加深以及企業“走出去”力度的加大,中國企業及金融機構也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中國一向反對殖民列強和資源掠奪,中國尊重受援方、投資接受方的國家利益、文化傳統,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研究、制定和頒布我國海外企業環境行為規范和相關政策,鼓勵我國境外投資企業嚴格履行環境保護與社會責任,以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和諧世界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