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迅
摘要:作為一種本原文化,西北區域民間剪紙藝術具有較為完整的視覺思維體系。從視覺思維體系中簡化、自由的形式特征、獨特的意象美學結構以及內在運動的思維方式三個方面對動畫藝術的影響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對豐富動畫藝術內涵、促進西北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西北區域;民間剪紙藝術;視覺思維體系;動畫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22-02
在中國西北區域民間文化藝術中,剪紙藝術是群眾性最廣泛、地域性最鮮明、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和最具代表性的美術形態之一。其表現形式、主題內涵、藝術風格都蘊含著西北民族世代相傳的倫理美德和審美情趣。靳之林先生在《中國民間美術》一書中曾說“……雖然民間剪紙的材料紙的發明只有兩千年的歷史,但它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卻是中華民族從原始社會到今天的長達六七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因此它的文化價值,遠遠超越了剪紙藝術本身,而且具有極為豐富的哲學、美學、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內涵,展示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本原藝術體系、視覺思維體系、造型體系和色彩體系……”
無論是從剪紙藝術體現出的完整的藝術形態體系的角度,還是從它包含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價值的角度上去研究,剪紙藝術都可以作為一種本原文化為其他藝術形式提供可借鑒、可參考的形式因素。其中,成熟、完整的視覺思維體系與造型體系對當前缺失語境身份、力求找尋“民族文化屬性”的中國動畫藝術來說,更是提供了嶄新的創作思路。
一、西北區域民間剪紙視覺思維體系簡化、自由的形式特征對動畫藝術的影響
剪紙是西北區域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甘肅隴東剪紙和陜西三邊、鳳翔剪紙最有特色。甘肅隴東剪紙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風格古雅質樸,造型大膽夸張。陜西三邊剪紙是指靖邊、安邊、定邊地區的剪紙,由于剪紙纖細入微、小巧玲瓏,風格獨特,被譽為“三邊剪紙”。與前兩種剪紙相比較,陜西鳳翔剪紙制作工藝更是別具特色。除有單色、多色、染色剪紙之分外,還出現了一種熏樣剪紙,因其在剪制過程中需要用熏樣來制作,所以保留了一定的原始趣味,從而形成了古樸的風格特點,令其風格獨樹一幟。
上述幾個地區的剪紙藝術有著相對完整的視覺思維體系,簡化、自由是它重要的特征。簡化是指在豐富的心里感覺的基礎上,采用簡單的、抽象的、容易引發聯想的手段,將事物本身的秩序最概括明了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它不是機械復制對象,而是充滿了認知與理念性,并合目的性地去把握對象的整體結構樣式。“自由是指合目的性的觀念的自由和通感轉化、聯想的自由。一個雙喜喜字,可以剪成由許多虎頭形象組合的虎喜喜字,使抽象的方塊字變成生動的形象圖案。民間作者的聯想不受生活邏輯的約束,只要合乎寓意的目的,即可信手拈來。”另外,剪紙藝術將個人的視覺感受轉換為符號圖像時,絕不受瞬間靜止的時空限制,不受視角視點的約束,而是“以我為中心”,把不同時空、不同視點的形象安排在一起。這種視覺思維“無限自由”的強烈特征是任何藝術形式都沒有的,因此剪紙視覺思維也被稱作“原發性思維”或“野性的原始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可以海闊天空、無比自由,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任意發揮想象,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
帶著對西北區域民間剪紙藝術及其視覺思維體系的簡要了解,我們把目光轉向動畫藝術。在動畫藝術創作中同樣需要這種天馬行空般的異常活躍、自由有時甚至是超出正常思維之外的奇特構思,西北民間剪紙藝術中的觀念及精神內涵正是動畫藝術創作應該繼承的。動畫藝術創作完全可以將剪紙藝術思維體系的精神實質,即“無限自由性”在本領域中進行延伸。這種延伸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動畫形象造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將其延伸到動畫創作流程的首要部分,即劇本題材的構思及影片風格的整體構建這一關鍵環節上。大膽突破以往動畫影片題材陳舊、缺乏新意、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的問題。同時也要注意到“自由”不是簡單的天馬行空,而是真正的在博覽、吸納、消化了包括民間、民俗藝術在內的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尋找到能充分彰顯民族內涵的劇本創作素材及角色形象素材來源,真正做到“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
二、西北區域民間剪紙視覺思維體系中獨特的意象美學觀念結構對動畫藝術的影響
楊學芹、安琪在《民間美術》一書中曾闡述“藝術的美學觀念是由思維方式和哲學觀念決定的。一般認為寫意性是中國的傳統特征,寫實性是西方的傳統特征。寫意與寫實的分別,是源于藝術美學觀念的區別”。西北區域民間剪紙藝術的美學結構形態是典型的意向美學結構,在造型觀念上注重主觀感受和精神意念的表達,無論是造型結構、色彩表現還是透視關系都歸于意向造型的一統,傳情重于寫實,寫意重于寫實,體現了中國民間傳統造型觀念所形成的獨特心理結構和審美觀念。它們都具有造型形式簡潔、靈活自由、大膽夸張的特點,呈現出造型觀念體系上的不確定性和任意性。剪紙的造型沒有透視關系的限制,其結構比例也沒有嚴格要求,它完全是作者將萬物進行概括,融入自己審美觀后塑造的一種全新藝術形象,這就決定了剪紙造型的非寫實與非抽象性。它是一種意象表現的藝術,這種表現手法就是通過提煉一些看來無內在關聯事物的寓意,然后再構造一種全新的意境。它通過比喻、象征、諧音、假托等寓意手法的運用來重新構造意象空間。
動畫藝術創作完全可以汲取民間剪紙造型觀念體系上的特點和它的審美意象來增加動畫造型設計上的趣味感。同時剪紙藝術簡潔、質樸的造型特點也非常適合動畫造型形式的視覺傳達方式,將剪紙藝術中已經發展成熟的夸張變形的造型方法運用到動畫藝術造型設計中,不僅會使角色形象體現出民族化特點,而且也會大大提高動畫造型設計的視覺感染力。
三、西北區域民間剪紙視覺思維體系中內在運動的思維方式對動畫藝術的影響
從西北區域民間剪紙獨特的造型樣式和方法中不難發現,該區域剪紙藝術的思維方式是靈活運動而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不但以運動的視點觀察、判斷和創造事物,而且自己在創作剪紙形象時,也讓剪紙人物不斷處在運動之中。從這一角度可以看出,西北區域民間剪紙藝術與中國傳統山水畫及民間繪畫中普遍應用的“散點透視”的造型規律是一致,確切的說,是民間剪紙藝術這種本原文化啟迪并促進了中國傳統繪畫獨特透視規律的形成。也正因為這一點,“剪紙”這種以平面形式為特點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才散發著特殊的藝術魅力。動畫藝術的造型設計完全可以借鑒剪紙藝術“散點透視”的造型手法,在鏡頭畫面設計的環節可以嘗試打破傳統鏡頭構圖方式及推、拉、搖、移等基本鏡頭拍攝手法,利用“散點透視”原理中突破時間與空間界限,將所要表現的物象都納入到一個畫面之中的原則,充分調動動畫鏡頭處理的多種技巧,如運用連續性或長鏡頭處理手法進行鏡頭畫面的表現。這種視覺鏡頭運動的處理方式可以營造出宛如中國北宋風俗人物畫《清明上河圖》以及傳統人物畫《韓頤載夜宴圖》中體現出來的獨特視覺效果。動畫藝術是影視藝術的一個分支,一部動畫影片的成敗整體風格的把握是關鍵。目前國產動畫缺乏的正是影片風格無從定位的問題,大量國產動畫片在劇本題材創作、角色造型設計、色彩表現等方面都存在著效仿歐美、日本等世界動畫強國的制作風格的現象。那么,想區別于上述國家已經相當成熟的風格體系并形成、凸顯出自己國家動畫的風格,首先就應該在影片風格上下功夫。因此,找尋中國動畫藝術“民族文化屬性”問題才是關鍵,是重中之重。“民族文化屬性”在動畫藝術中的體現是多方面的,如動畫影片創作、角色造型設計、背景設計、色彩指定、角色表演甚至音效處理的“民族文化屬性”定位,而西北區域剪紙藝術所提示給我們的關于“散點透視”的造型手法在動畫藝術中畫面鏡頭設計的合理融合與一體的想法和思路無疑是“民族文化屬性”在動畫藝術中得以體現的又一途徑。
目前,由于長期“西方文化中心論”的觀念形成了中國人缺乏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度及認同度,甚至出現了漠視自己國家本土文化根基的尷尬局面。這一因素成為導致中國動畫一段時間內迷失發展方向、停滯不前的原因。面對這一嚴重形式,中國動畫業在動畫語言上已經做了些有意義的探索,但缺乏有民族屬性的動畫題材、動畫形象仍然是國產動畫目前首先要解決的難題。現在從事動畫影視創作的多是7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他們自身的藝術功底與對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的理解決定了他們在藝術創作中的差強人意。我們要加強的是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教育。只有認同,才會改變動畫從業人員的創作理念,才會從根本上改變盲目追隨歐美、日韓風格的劣勢。正如學者潘魯生在《設計藝術教育筆談》的結束語中所說“……中國動畫產業是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發展迅速,但與世界動畫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劣勢,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被國外動畫所占據。動畫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及系統的文化產業工程,對年輕一代的心理滲透力極其強大。因而,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發展格局中,在國外動畫片及其衍生產品紛紛涌入中國市場的特殊時刻,我們探討文化戰略意識,探討以文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塑造民族動畫形象,讓動畫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便絕不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