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剛 吳國璽
摘要:在教學型院校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提出了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基本路徑。調整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行開放式辦學、建立穩固實習基地,完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體制與機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教學型院校;培養目標;實踐能力;地理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31-02
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地理學科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不僅對深化理論教學、樹立學生實踐觀念、培養學生實踐素質、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有著重大的意義,也是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接軌的最直接途徑。
一、傳統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實踐教學以實驗教學為主,設計、創新為輔;以理論作為依附,驗證性為主,綜合性、設計性為輔。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類型也有所變化,更多的需要直接可以投入使用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節奏。
(一)社會需求轉變導致實踐教學的變化
現今的人才需求已經從粗略的人才范疇轉變為理論功底深厚、有較強的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經驗的人才,因此僅依靠傳統的實驗教學遠不能達到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要求,應該構建一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從多維度、多層次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校人才培養應密切關注人才市場,需要從社會人才需求入手,對現有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和重構,以生產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二)科技創新催生實踐活動層次化
研究型創新實踐主要根據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為少數對科研創作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提供實踐創新的空間和平臺,以技能競技為契機,通過適當增加課題的深度、廣度和更加嚴格的規范標準以達到培養尖端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作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礎,就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因此,正確認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已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課題。
(三)傳統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
目前,高校實踐教學體系基本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學素養教育,即自然科學、環境科學、經濟學基本理論教育。重在知識教學,要求教師立足于自己學科的高度,緊跟學科前沿,探索問題,思考問題,在更新自己所授知識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人才。第二部分主要是綜合素質、實踐能力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科建設的基本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
(一)以平臺為依托,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硬件環境整體建設思路是營造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基地。主要包括:營造真實生產實習、構建模擬仿真系統環境和建立仿真實訓基地。建立校外教學基地不僅可以彌補校內實習設備和場所的不足,而且可以使學生在真實的氛圍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從事職業崗位的能力,既學到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可以得到直接參與生產和管理的鍛煉,產、教、學結合,豐富教學方法,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建立“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框架
以課程體系結構調整改革與教材建設為切入點,建立“實踐性教學”的教學框架;以實踐與科學研究為依托,精品課程與教材建設為載體,實施“應用型”教學模式;通過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教學管理為手段,建立教育質量保障機制;以課程建設的不斷完善,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具體的培養方案是:確定一個目標——培養技能型人才,建立三個“三三制”——即(1)課程體系—包括基礎課、專業課和選修課;(2)教學內容——包括課堂講授、實驗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3)實踐體系——包括課程實驗、教學實習與科學研究;實行三階段能力遞進,即實現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實踐能力的培養—綜合能力與自主創新的遞進。
三、加強實踐教學,培養高素質人才
(一)以教學計劃為先導加強實踐教學
1. 精簡課堂教學課程
精簡部門自然地理課程門類,將地質與地貌、氣候與水文、土壤與植物合并進行綜合實習,既可避免重復性內容的學習,又可減輕學習負擔,多出實踐鍛煉的機會。
2. 增設方法類課程
地理科學專業一般都包含有地理學基礎、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理學研究方法與技術四個方面的專業基礎課程。地理科學是實踐性很強,地理實踐活動開展需要地理研究方法與技術。因此,可以適當增設地理方法類課程,有利于全面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3 .增加實踐性環節
針對教學計劃實踐教學不足,實習活動偏少的狀況,教學計劃必須調整:一是增加地理實習、野外考察或調查等實踐性環節的時數,加大實踐活動比例;二是提高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綜合實習的實踐教學要求和規范,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三是加強實踐教學過程中研究課題的設計,鍛煉學生實踐活動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四是結合社團群活動及課外活動,有目的、按計劃、分層次地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提升地理綜合素質。
(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1.實行開放式辦學,建立穩固實習基地
積極發展同社會實際工作部門合作培養,促進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因此,我們與許昌市氣象局(站)、地震局(站)、環保局、土地局以及中學等部門機構合作,建立長期的實習基地,滿足地理專業實習和教育實習,鍛煉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為地方部門直接服務。發揮地理學科優勢,加強與地方部門機構在科研、生產方面的交流合作,促進橫向科研課題的研究,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并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提高應用創新和科研能力。
2.建立各層次各類型專業實習基地
根據野外實踐教學目的要求,專業實習基地建設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全國性實習基地(綜合野外實習需要);二是區域性實習基地(兩門及以上學科野外實習需要);三是地方性實習基地(單科野外實習需要)。如我院逐步建立的三層次地理實習基地,即嵩山地質、地貌實習基地(地方性實習基地),信陽筆架山植物、土壤地理實習基地(區域性實習基地)和南京—蘇州綜合人文地理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發揮出積極作用。
(三)實踐教學方法與評價的改革
1.改革實踐教學方法
地理實踐教學本身面向大自然、社會大課堂,改變原有方法形式,采用探究式、互動式、任務式教學方法實屬必要。探究式讓學生帶有一定疑惑問題考察實習,激發主觀能動性。互動式倡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充分研討,共同參與實習過程。任務式是通過布置科研小課題,學生三或五人一組,在教師引導下,獨立觀察、查找資料、共同研究并完成實習任務。這些方法改革的嘗試,對提高學生實習興趣,提升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改變實習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2. 改變實踐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檢驗效果的重要手段。多年來地理野外實習多是以完成實習報告評定成績。經過改革嘗試從三方面評定實踐教學成績,對于學生發展及實習效果等都有積極意義。一是實習中學生的態度、言行及集體觀念等占30%;二是完成實習各類表格占30%;三是完成科研報告占40%,如有創新性,附加30%。
在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專業人才培養與改革,可以通過調整教學計劃、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實行開放式辦學、建立穩固實習基地,完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體制與機制,培養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