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永海
摘要:職務犯罪是一類高智商、隱秘型犯罪,犯罪行為往往由其職務為掩護,加之通常沒有直接的受害人,痕跡、物證少,因而偵查中發現難、取證難、固證難的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賄賂案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行動隱秘,不著痕跡,運用通常的偵查措施往往很難奏效。因此,必須使用強有力的偵查手段包括必要的技術偵查手段。
關鍵詞:職務犯罪;技術偵查;法律
中圖分類號:D9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41-02
一、技術偵查的概念及其立法現狀
所謂技術偵查措施,指的是偵查機關運用技術裝備調查作案人和案件證據的一種秘密偵查措施,包括電子監聽、秘密錄像、秘密拍照、用機器設備排查、傳送個人情況數據以及用機器設備對比數據等手段。其特點在于不經當事人知曉而運用技術裝備秘密調查、秘密取證,是一種典型的秘密偵查措施。
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對于技術偵查沒有作明確規定,《國家安全法》和《人民警察法》只賦予國家安全機關和公安機關可以行使技術偵查權。1993年頒布的《國家安全法》第10條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因偵查危害國家安全行為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1995年頒布的《人民警察法》第16條規定,公安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198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協助人民檢察院對重大經濟案件使用技偵手段有關問題的答復》曾規定:“對經濟案件,一般地不要使用技術偵查手段。對于極少數重大經濟犯罪案件主要是貪污賄賂案件和重大的經濟犯罪嫌疑分子必須使用技術偵查手段的,要十分慎重地經過嚴格審批手續后,由公安機關協助使用?!币虼?檢察機關偵查犯罪需要運用技術偵查措施時,因為法律沒有授權而不能自行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只能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由公安或者國家安全機關協助。但作為內部工作協調的“答復”,忽略了檢察機關的技術偵查求助于公安機關或國家安全機關可能帶來的兩個弊端:一是他們本身的技術偵查任務已經非常繁重,檢察機關的技術偵查要求勢必被擺到次要地位;二是檢察機關偵查的職務犯罪有其特殊性,與普通的刑事犯罪相比,對技術偵查的要求更高,尤其是時效性特征明顯,委托性質的監控工作不利于保密,甚至會貽誤偵查戰機。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這種做法一是不夠規范化;二是由于審批環節多,啟動程序復雜,運作時間長,在辦案中也容易貽誤戰機甚至泄露案情。尤其是隨著辦案工作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辦案手段的運用進一步規范,辦案程序的進一步嚴格,這種借用辦法將越來越不能適應偵查職務犯罪案件的需要。
二、造成我國技術偵查立法滯后的原因
我國對于使用技術偵查手段的限制與謹慎是有其深刻歷史與社會背景的。“對黨內問題禁止搞技術偵查”是我黨長期堅持的一條政治紀律,是為了防止將技術偵查用于政治運動。但并不能必然地推導出職務犯罪不能搞技術偵查的結論。我們認為,這里所說的黨內問題,同黨員干部涉嫌犯罪應當依照刑法懲處的問題有著本質區別。現實中,少數黨員干部大肆進行職務犯罪,嚴重動搖黨的執政根基,在性質上早已不是黨內問題。如果不堅決懲治腐敗,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會受到嚴重損害,黨的執政地位就有喪失的危險,黨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毀滅。
在胡錦濤總書記所作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反腐倡廉建設單列出來,作為“五大建設”之一,納入黨的建設的總體布局。這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了反腐倡廉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明確了反腐倡廉建設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因此,從法律上賦予檢察機關技術偵查措施,使檢察機關偵查職務犯罪的能力與所承擔的反腐敗職責相適應,不僅不違背黨內不準搞技術偵查的政治紀律,而且是檢察機關通過法律監督職能維護黨的執政基礎的必要措施。我國正努力走向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最高的憲法原則之一。
三、查辦職務犯罪中運用技術偵查的必要性
首先,查辦職務犯罪需要技偵手段是由犯罪嫌疑人主體的特殊性決定的。貪污賄賂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大都有著豐富的社會閱歷,一定的身份、地位、權力和錯綜復雜的關系網,這些人往往反偵查能力較強,稍有不慎,便會打草驚蛇。使用技術偵查措施提前獲取重要犯罪證據,一來可以抵御各種力量干擾辦案,二來可以提前預防犯罪嫌疑人畏罪潛逃的。并且,技術偵查是在被追訴者及一般公眾均不知曉的情況下進行的,能避免來自犯罪嫌疑人的反偵查措施,所獲取的證據也通常比較有效地防止給最終被證明無罪的犯罪嫌疑人的名譽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避免給其所從事的本職工作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其次,查辦職務犯罪需要技偵手段是由犯罪嫌疑人行為的隱蔽性決定的。貪污賄賂是經過精心偽裝后實施的,在社會上擴散面很窄,他人難知詳情,不易暴露于世。這就給打擊職務犯罪帶來更大的難度。而檢察機關的偵查手段薄弱,許多技偵手段在刑事訴訟中沒有得到明確,使得檢察機關在辦案中不能或較少使用技偵手段,以致使一定數量的貪污賄賂案件很難偵破。所以,檢察機關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技術偵查措施去獲取一些常規偵查手段難以獲取的犯罪信息,以利偵破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案件。
第三,查辦職務犯罪需要技偵手段是由偵辦職務犯罪取證的單一性決定的。由于職務犯罪的隱蔽性及取證手段的單一性,往往采用的是由供到證的偵查方式,即先掌握一定的線索,再取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然后根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再調取有關證據。這種偵查方式帶來的弊端是言詞證據多,其他類型的證據少,一旦出現犯罪嫌疑人翻供或證人翻證,偵查機關便顯得束手無策,不利于有效地打擊貪污賄賂犯罪。且這種“擠牙膏”的偵查方式,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甚至可能引起刑訊逼供等違法現象的發生,造成不好的法律后果與社會后果;因此,轉換為“由證到供”的偵查模式,不僅是刑事偵查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也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內在要求。而偵查模式的轉變,必須建立在檢察機關偵查措施的配套與健全之上的,更重要的是通過立法賦予檢察機關必要的偵查措施包括技術偵查手段,提高偵查能力,在嚴格的程序制約下,對特定的人員進行技術偵查,以打破私下腐敗的采證難,賦予反貪部門與其任務相適應的手段。
最后,查辦職務犯罪需要技偵手段是由新時期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環境決定的。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全票通過決定批準加入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第五十條第一款規定:“為有效地打擊腐敗,各締約國均應當在其本國法律制度基本原則許可的范圍內并根據本國法律規定的條件在其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采取必要措施,允許其主管機關在其領域內酌情使用控制下交付和在其認為適當時使用諸如電子或者其他監視形式和特工行動等其他特殊偵查手段,并允許法庭采信由這些手段產生的證據?!睏l約必須遵守原則是國際社會成員正常交往的法律保證,是一個負責任國家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作為承諾的一項國際義務,我國應當適時地修訂和調整現行法律條款中與《公約》規定不一致的地方,完善中國反腐敗的法律體系?!豆s》這一規定為我國檢察機關查處職務犯罪行使技術偵查權提供了依據。
四、技偵手段的應用在立法上應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
1.通過立法限定技術偵查的主體、適用范圍、適用對象
《人民警察法》和《國家安全法》已經對公安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行使技術偵查措施作了規定。但是,立法缺失了對檢察機關的技術偵查權的授予。檢察機關承擔著職務犯罪的偵查職能,也應當由立法授權成為技術偵查權的行使主體。應當在刑事訴訟法中統一規定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檢察機關以及其他依法具有偵查權的機關都是技術偵查權的主體,必要時都可以運用技術偵查措施發現和偵查犯罪。在技術偵查的適用范圍上,應以列舉或概括的方式限定條件明確規定技術偵查措施適用范圍。在適用對象上,技術偵查措施指向的對象只能是高度嫌疑人、被指控人以及有證據證明與被指控人存在密切關聯的人員,嚴禁對無關聯的人員采用技術偵查措施。
2.通過立法明確技偵證據的證明力
技術偵查措施在立法上的缺失使得偵查機關在運用技術偵查所獲得的證據材料作為證據使用時,無相應的法律依據。因而它的可采性問題就無從談起,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技術偵查所獲得的“材料”,只能在分析案情時使用,不能在審判中直接作為證據使用。如要在法庭上作為證據使用,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技術偵查功效的發揮。在司法實踐中,我們往往將技術偵查獲得的材料轉化為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或證人證言,其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確認技術偵查措施并承認其所獲得的材料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作為證據是必需的。
3.通過立法制定技術偵查措施的監管和侵權救濟
技術偵查具有打擊犯罪和侵犯人權的雙重屬性,對其進行規范的法律也具有相應的雙重屬性:一方面是授權,即授予偵查機關使用技術偵查方法的權力;另一方面是限權,即限制偵查機關運用秘密偵查手段的權力。技術偵查權是需要限制的,其行使是需要監督的,否則就會被濫用。由于沒有立法的具體規制,偵查機關可自行掌握技術偵查的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和批準程序,對具體的偵查活動無明確的禁止性規定,對通過技術偵查手段獲得的證據材料的保管、使用、銷毀等也缺乏有效監控。偵查機關甚至有意將技術偵查神秘化,有關技術偵查的一切活動都實行模糊操作或暗箱操作,監督機制缺損,司法的透明度、公信度不高。正是如此,又進一步導致技術偵查手段的不當擴張甚至濫用,從而侵犯人權。
因此,應當立法明確規制技術偵查權的使用,使技術偵查措施所采用的具體手段和實施的偵查范圍、所收集的證據材料都在可控的情況之下,都在有效的監督之中。
另外,技術偵查措施違法使用侵犯公民隱私權、住宅權時對公民的賠償問題,也應納入到國家賠償法的范圍當中,確定其屬于國家侵權的一種,賦予被侵權人申請賠償的救濟途徑。
技術偵查在檢察機關職務犯罪偵查中的運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通過刑事訴訟法的進一步修改和人民檢察院反腐反瀆職能的進一步加強,技術偵查能在職務犯罪偵查中逐步得到運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