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摘要:無論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民事審前程序都是民事訴訟程序中一個獨立的程序,與庭審程序構成訴訟程序的整體。從我國目前的審前活動來看,近些年對審前程序的改造是從證據制度開始的,其最終目的是打造類似美國的證據開示制度。然而,就目前的實務操作來看,離預期的目標尚遠。要建立中國的審前程序,必須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找到法律移植的本土化資源。
關鍵詞:審前程序;準備程序;證據開示;審前會議
中圖分類號:DF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10-02
一、審前程序的界定
要客觀地介紹審前程序,必須對審前程序的概念做一界定。縱觀各學者的論著,目前對于審前程序的界定仍不甚明確,即審前程序界定的標準仍不甚清晰。從廣義上來講,開庭審理之前的程序都是審前程序,但筆者認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審前程序不能僅憑其附著的時間而定,而必須具有相應的目標和功能,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程序。縱觀各國對于審前程序的規定,盡管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已形成了共同的目標,即一方面為了集中審理作準備,另一方面盡量將糾紛在庭審程序前解決。從程序獨立性來說,大陸法系在審前程序形成的文件或確定的事實在庭審中具有拘束力,從英美法系來看,則可以形成終結點(終止訴訟)。而且總的來說,審前程序還形成了公認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整理和固定爭點,其二是固定證據,防止證據突襲;其三是促進審前和解,減少進入庭審案件的數量。從最早的制度設計來看,這一功能是前兩個功能的附屬,實現了前兩個功能就客觀地促進了審前的和解。
相比之下,我國的審前程序卻沒有以上這些功能。我國的審前程序都是一些技術性和法官純粹的事務性規定,沒有整理和固定爭點的制度,雖然在2001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規定了舉證時限制度,但畢竟沒有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中,且由于沒有相應的制度配套實施,使這一制度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從以上對審前程序的界定涵義來理解,我國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審前程序,法律上也只是稱之為審理前的準備活動,是依附于審理活動的。
二、美國審前程序
一般來說,大多數學者都把美國的審前程序歸結為三個方面,訴答程序、證據開示制度和審前會議。
證據開示是指當事人相互向對方提供和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證據,且當事人必須主動提供。證據開示的目的是使當事人互相了解各自的證據,并固定下來,為庭審做準備。但這一程序也很容易被濫用以致當事人利用這一程序拖延訴訟。證據開示主要的方式有筆錄證言、質問書、查驗文件、身體和精神狀態的檢查、自認。其中除筆錄證言外,質問書和查驗文件也是常用的方式。
按照《聯邦民訴規則》第16條第3款的規定,審前會議的事項大致包括爭點的明確和簡化,避免不必要的證明和重復證據,以及獲得自認的可能性和修改訴答文書的必要性和妥當性等等。審前會議在任何訴訟中都可以召開,一般來說至少召開兩次。一次是訴訟開始后不久為訴訟日程安排而召開的初次審前會議,一次是開庭審理之前為庭審而召開。每一次審前會議后都要做出一個審前決議,這一決議對后面進行的程序有支配作用,最后一次審前會議所作出的決議,除為防止明顯的不公正,一般不得變更。如當事人沒有按照審前決議行事,法官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制裁。
在審前程序的過程中,可能產生三種不經審理而做出的判決從而終結訴訟:其一,簡易判決(亦稱即決判決)。其適用的范圍是案件沒有真正的重要事實的爭點,或根據案件適用的準據法應做出申請人勝訴的判決的;其二,不應訴判決。其適用的范圍是被告從不到案或不對原告的起訴書做出答辯,或被告曾經到案但不做成正式的答辯書或審理時不出庭,或者被告在審前程序中不服從法院做出的某項裁定,法院作為處罰而做出不應訴判決;其三,自愿撤銷訴訟或駁回訴訟(亦稱非自愿撤銷訴訟)。自愿撤銷訴訟是當事人在經過進一步研究之后覺得案件沒有請求權而自愿撤銷訴訟,在被告答辯后,須經過被告同意或經法院批準才能撤銷,之后允許原告再次起訴,但受到同一訴訟不得提出三次的限制;駁回訴訟是由于原告沒有采取措施將訴訟推向審理,被告向法院提出申請法院做出的判決,這一判決阻止原告再行起訴。
審前程序的產生在英美法系主要源于其陪審團審判以及由這種方式引出的集中審理模式,加之其根深蒂固的對抗制訴訟模式的影響,其審前程序形成了以當事人為主導、追求程序正義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極大地促進了當事人的和解。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陪審團審判、集中審理和對抗制支撐起了英美法系的證據法大廈,而證據開示制度亦為其審前程序的核心,因此,美國審前程序凝聚了其深厚的訴訟和法律文化,包括法官和當事人的角色關系等。當今,美國95%的案件都不用最終進入審理程序即告終結,而且其仍在繼續加強審前程序,可見,其審前程序承擔了至為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對抗制訴訟模式主要體現在了審前程序中,訴訟的主戰場也已轉移到了審前程序。在大陸法系,審前程序的產生源于對訴訟效率的追求,主要是其“一步到庭”的模式導致了重復開庭、訴訟遲延的現象,加之傳統的職權主義的影響,形成了以法官為主導、追求效率的審前程序。而中國作為大陸法系的追隨者,與美國訴訟理念和訴訟文化的差異在細節處體現得淋漓盡致。法律文化和訴訟模式的差異導致了中美審前程序的差異,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獨立程度不同。總的來說,美國的審前程序獨立性較強。從實際上來說,中國的審前程序幾乎不具備獨立性。在美國,經審前程序可以形成多種終結案件而有拘束力的判決,如以上介紹的不經審理而做出的判決;而我國連形成對庭審有拘束力的文件方面都很欠缺。
2.程序的主導者不同。這一差異在以前較為明顯,隨著兩大法系融合趨勢的深入,這一差異呈逐步縮小的狀態。但從總體上來說,雖然美國正日益加強法官對審前程序的控制和指揮,防止當事人故意拖延訴訟,提高訴訟效率,但本質上還是當事人主導,法官從來沒有像大陸法系國家那樣指定日期的作用和習慣,且審前程序的法官不參與庭審;在我國,法官在審前程序的作用仍占主導,且審前程序的法官也是庭審的合議庭成員。這是美國奉行的當事人主義對抗制模式,以及法官傳統的中立性、消極性的角色定位在審前程序中的體現。而我國則由于奉行國家干預主義,在審前程序中自然不能完全由當事人主導,以確保程序的順利進行和司法權威。
3.復雜和繁瑣程度不同。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并沒有專門的一套審前程序的組織制度,規定得比較松散,基本上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效果。相比之下,美國卻有一套專門的審前程序制度,特別是證據開示和審前會議相互交錯的使用,必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展開審前程序。這與美國律師制度的發達程度有關。
4.違反程序規則的制裁不同。在美國,須經當事人申請法官才能對違反程序規則的一方作出制裁,最嚴重時可終結訴訟;我國對違反程序規則的制裁法院可依職權作出,且一般都是其后當事人提出的爭點或證據具有失權的效果。
美國的證據開示和審前會議是其審前程序的特色,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完整嚴密的審前程序,有效地使案件分流,節約了司法資源,成為世界各國仿效的對象,但這是以訴訟效率為代價的,因此,它逐漸移植了德國和法國注重效率的價值觀。然而,這三個國家卻沒有相互移植的動作。齊樹潔教授認為,德國初步審理和書面準備程序已經發揮了美國證據開示和審前會議的功能,不必再移植美國的制度。美國學者也認為,他們的制度是最具有正義(程序正義)的。筆者認為,作為大陸法系代表的德國和作為英美法系代表的美國,不僅存在法律文化和訴訟理念的差異,更有一種內心深處誰都不服誰的固執,如1985年,芝加哥大學的約翰·朗本(John H.Langbein)教授發表了題為《德國民事訴訟程序的優越性》一文,細數了德國民事訴訟程序中優越于美國的制度,1990年,約翰·萊茲(John C.Reiz)即撰文指出,約翰·朗本所提出的有些制度在美國根本行不通,如法官的角色問題,認為這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文化問題。德國和美國都堅持自己的制度是最好的態度,妄想打破這一觀念的人必將惹來爭議。但不論怎樣,美國在日益加強法官的程序指揮權,德國在日益強調當事人的作用,這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在承繼德國法的情勢下也有此趨勢。
三、構建我國審前程序的兩點構想
如上文所述,在當今學術交流也國際化的時代,一國的制度都會于無形中受到他國的影響,呈現出融合的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該何去何從是我們研究比較法的一個重要目的。
從我國目前的審前活動來看,近些年對審前程序的改造是從證據制度開始的,其最終目的是打造類似美國的證據開示制度。然而,就目前的實務操作來看,離預期的目標尚遠。筆者比較同意湯維建教授關于審前程序改造的構想,從庭審到審前再到訴答程序的擠兌式或者說是向前推動式的改革,①不改革庭審方式審前程序的改革也就缺少了支撐的基礎,不改革審前程序訴答程序的改革也不能很好的發展。如美國,正是基于集中審理模式的影響,其對審前程序的要求才更為嚴格。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審前程序和司法制度亦有關聯。正如史蒂芬·蘇本在《美國民事訴訟的真諦》一書提出的建議一樣,美國的審前程序制度的嚴密性和復雜性是建立在其發達的律師制度的基礎上的,其實,德國和法國亦如此,而中國卻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要建立中國的審前程序,必須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找到法律移植的本土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