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明
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
但在我們生物課上,師生心靈之扉緊閉,有時彼此都在說違心話;做著違心的事,教師則無一例外地予以廉價“表揚”,或者視而不見。缺少“情感”的生物課堂教學,就如同一個人雖五官端正,卻沒有“神情”一樣,會給人以面黃肌瘦、病弱無力的感覺。要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情感。
一、用教師的熱情感染學生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師的自身情感直接影響學生。
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教師要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對弱勢群體要傾注更多的愛。例如,在生物課堂討論中,有些膽小的同學不愛發言,這時,老師就及時地用目光激勵他們,即使他們在回答中出現錯誤,也首先肯定他們的大膽,指出答案正確的地方,然后指出需要進一步修改的地方;通過對學生的點滴成功給予真誠的鼓勵,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滿足自尊、愛的歸屬心理需要,增強自信。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近,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聽課效果自然提高。
另外,教師要在課堂上流露出積極的情緒。如果情緒熱烈高漲,就能給人以歡樂、鼓舞和奮進,使人充滿信心,進而感到輕松自然。
二、教學文本要情感化,借以豐富學生的情感
情感總是由一定的客觀事物引起的。生物學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對教材文本的處理,使教學文本故事化;甚至在教學中插入類似《動物世界》的故事講述,起到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學生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發泄。因此,生物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情境導入、激情講解、聯想引發、情景再現、情境體驗,背景穿插、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方法,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課堂教學內容產生共鳴,進而理解生物學的真諦、發展情感。
三、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學活動是培育生命的一種藝術活動。在教學中,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時,才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生物學習中去。因此,教師要善于調動電影、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手段,創設一個自然和諧,有利于身心開放的“心理場”,激發并保護學生的想象力,激活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學生進入“愉悅”的自由狀態,產生愉悅的審美體驗。
自己在教學《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一節課時,先播放一段電影剪輯,讓教材提供的客體成為聲、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輝映的動態世界,而后提出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感在課堂上的綜合運用,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為有效。中學生物如果缺乏積極情感的投入,課堂教學活動就變得機械、沉悶、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氣和活力。因此,為了提高課效,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必須適時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熏陶。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塔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