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健
摘 要: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加強發展、改善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關系,廣西又迎來了一個東盟國家留學生來華學習的熱潮。本文擬從文化心理的視角來探討來華留學生的中特殊人群——華裔華僑留學生選擇到廣西留學的成因,希望能對廣西更好發揮自身優勢,擴大留學教育產業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文化心理 廣西留學教育 華裔華僑生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成功舉辦奧運會的大背景下,漢語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學習漢語已成為世界潮流。
與東部城市地區“標準普通話”的語言優勢或是其他發達省市的教育高投資,廣西還有著很大的差距,為何如今的廣西高校留學生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伴隨著廣西高校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國際教育交流合作越來越頻繁,2008年廣西高校有東盟國家留學生3696人,約占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總量的十分之一。廣西的留學教育步入了一個相對快速發展的通道。
濃厚的民族情節及其形成的民族歸屬感。中華文化心理很大程度上來說是民族性的,一般的人都把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稱為文化心理結構。與其他留學生群體相比,華裔華僑留學生有著濃厚的民族情結。據我們了解,有些學生在國內自稱為中國人,只有來到中國之后,他們才說自己是“印尼人”“馬來西亞人”等等。如今在海外,華人節慶盛況空前,中華特色的餐飲、戲曲、武術等大行其道,這些帶有濃濃民族特色的文化都能讓在海外的華裔華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由此而產生的是他們對中國語言及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民族情結。
早期到海外謀生的華人,都有濃厚的“根”的意識,無論生活在何處,都希望下一代有學習母語的機會,希望自己的后代不忘中華文化,他們注重鼓勵孩子學習中文,了解中華文化。作為華人子弟,華裔華僑留學生也同樣對中華文化有著一定的情感,在其內心世界存在或多或少的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文化的認同使作為華人的意識越強,他們來華學習的動因就能越充分的得到體現。我們在訪談中可以常常聽到:“沒有為什么啊,我是華人,所以我要來學習中文啊。”“因為我是華僑,所以如果我不會說漢語我感到很慚愧?!鳖愃七@樣在其本人看來是很自然而然的來華原因。
二、語言文化心理因素的主導
在所在國語言政策和語言環境的影響下,第三代、第四代華裔華僑子弟的第一語言往往是所在國的語言而非他們的母語——漢語,在生活中也通常是以所在國語言或所在國官方規定的雙語為交際工具。當他們再學習漢語的話,漢語反而成了他們的第二語言。漢語既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同時也是他們的母語,因而華裔華僑生的語言學習和文化心理形成的情況比較復雜。
語言與文化心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全面而深刻的,由于華裔華僑子弟在文化心理上已很大程度地依附了所在國語言所代表的語言——文化集團,他們的民族意識相對祖輩已較淡薄,對華文也已陌生。然而,國籍、語言可以改變,但他們與中華民族的血脈親情卻是無法改變的,作為華人后裔,他們的身體里流淌的仍是炎黃子孫的鮮血。盡管已接受了其他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但是民族虛無感和文化邊緣人心態也會困擾著他們。反之家庭和華人社區對他們從小進行的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以及那割舍不斷的華夏之根,使得他們對中華文化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與認同心理。這種認同心理甚至優于對他們第一語言所代表的語言——文化集團的認同。所以選擇來華留學,即使是漢語零起點的華裔華僑學生也多少會與中國文化有相承的關系,他們身上仍保留著中華民族的許多文化傳統,使其在漢語學習中往往還是能夠較快地接受漢語所負載的文化內涵。
三、來華選擇地的地域文化性
由于歷史和地理上的原因,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有相當一部分祖籍在廣西,這樣的故園情結會讓他們在子女的教育上較傾向于選擇故鄉的學府。廣西作為中國的第三大僑鄉,現在有很多在東盟各國生活的華裔來自廣西,他們中的很多人現在在廣西還有很多親戚,不管是“情結”使然,或是有親戚維系了異國和中國之間遙遠的距離,血緣關系的客觀存在,加上廣西與東盟國家的密切聯系的紐帶作為催化,使得眾多華裔華僑選擇廣西作為留學目的地。
東方國家的文化相對于西方文化而言,更易于讓東方國家的華裔華僑生接受。大多的東盟國處在“中華文化圈”內,因地域和歷史淵源,漢文化對部分東盟國社會產生了揮之不去的影響。文化背景的雷同,使東盟人民在民族心態、生活方式、思維方法、價值觀念、道德標準、風俗習慣等方面與中國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地域接近,文化相似,以及歷史上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我區來華留學生的生源主要來自周邊的東盟國家。以廣西的京族和越南民族為例,二者同屬一個民族文化圈,文化習俗等相差不大,故來自越南的華裔華僑生就能很快融入來桂的學習生活中。
華裔華僑生來華剛剛接觸華文教育的時候經常會開展文化尋根之旅,他們會去尋訪祖輩生活過的地方,去切身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幫助他們進一步地了解、認同、依附中華優秀文化,使他們克服文化震蕩癥,順利地度過文化適應期。
四、小結
把握來華留學的華裔華僑生心態,培養新一代對廣西有深厚感情的東盟國家中文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把學習漢語的熱潮在東盟國家不斷推動和擴大,促進廣西與東盟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以期在建構留學新產業的同時,也帶來最大的政治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美]華萊士·蘭伯特.雙語現象的社會心理[M]∥祝畹瑾.社會語言學譯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2.彭俊.《華文教育研究》,[博士論文].2004
3.韋錦海.《發揮區位優勢,廣開生源渠道——“10+1”背景下廣西東盟留學生教育的思考(一)》,《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7期
4.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
5.王華.《從幾則實例看華裔來華留學的動因》,《八桂僑刊》,2005年第5期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