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德
每年新春過后,多少農村學生的家長們便背上行囊,踏上了務工的征程。這本是十分平常的事。可是,這一走,卻留下了他們的孩子。留下孩子怎么啦?孩子不是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嗎?不是有伯伯叔叔或是姑姑舅舅照管嗎?這可就大不一樣了。留守學生讓人憂呀!
一、學習無人監管讓人憂。讀小學的孩子回到家里,父母親就是他們的第二任老師,又是校外輔導員。在學習上多少可以做些指導,監督。老師布置了哪些科目的題目,做完了沒有,質量如何,何時完成,都是家長可以監督的范圍。可一旦家長不在身邊,作業就會出問題,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拖欠。初中學生,人大心大,更是名堂多,把家庭作業不放在心上。爺爺奶奶問起作業的事,他們往往會回答說“做完了”或是“老師沒布置”,以欺騙年邁老人。學生只怕老師,父母次之,爺爺奶奶就更不用說了。爺爺奶奶最疼愛的就是自己的孫兒孫女,他們只管孩子的吃穿、用錢等,至于學習,那就有心無力了。
我班有個叫王磊的學生,父母在外打工,每次節假日布置的家庭作業總是拖欠。有一次,我急了,上門家訪,家里只有爺爺奶奶,管不著。撥通了他爸爸媽媽的電話后,他們大吃一驚,說:“我孩子不是成績很好嗎?他說他是全班第三名,怎么會作業不做呢?”我說:“什么第三?倒數第三。每次的家庭作業幾乎沒做,成績能好嗎?”他爸媽這下急了,連忙趕回家,又是與老師交涉,又是教訓孩子,末了走了。可王磊也就好了那么幾天。
二、用錢無節制讓人憂。父母親外出打工,生怕苦了孩子,往往會留足夠的錢在家里。臨走時還對家里人說:“用錢就不用緊他了,只要他要,您就給吧!”之所以這樣,他們心里認為:“在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沒有對孩子關照,那就用金錢彌補吧。”他們的想法錯了。孩子往往會多要錢,因為金錢萬能。他們拿著這些錢干什么來著?買零食吃,買玩具,租看一些無用的書刊,上網玩游戲,給同學慶祝生日……那他們還有心思學習嗎?做爺爺奶奶的心里想:“只要孫子平安無事,花點錢,算什么,要,就給。”
我曾教過這樣一位學生,他父母外出打工,留下一千多元錢存在銀行里。由這孩子自取自用。不用他爺爺奶奶操心。可是,不到一個月,錢就花光了。原來,他讀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多數時間泡在網吧里,我曾多次走訪,對他勸說、教育,都無濟于事。沒過多久,他自己就棄學了。
三、行為習慣的放蕩,缺乏良好的養成教育讓人憂。每逢周末、節假日,這些沒有父母監管的學生能早睡嗎?大概是半夜轉鐘吧。干什么?看電視唄。第二天早晨能起得早嗎?一定是太陽老高。剛起床,三五成群的同學來了,“今天給××同學慶祝生日”。帶著禮品,慶祝時,飲料、啤酒,有說有唱,好不熱鬧。試問:“倘若他們的父母在家,能允許他們這樣做嗎?”還有的學生干脆上街泡網吧,或者呆在家里看電視,或者釣魚、捉龍蝦,或者相互串門。更有甚者談情說愛。在他們看來,節假日全身心地玩乃天經地義,什么學習,全都拋在腦后。試想:他們的父母在家,一定會吩咐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監督他們學習、休息。
四、安全問題讓人憂。留守學生都是青少年、兒童,本來他們的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理性,安全意識薄弱,加上沒有父母的陪伴,出現安全事故在所難免。如我校有一位學生,在周末的時候,獨自去釣魚,魚竿觸到高壓線被電死。又如本鎮小學一位十歲的女學生早晨上學,穿著雨衣,騎著自行車,路上風大雨大,不小心沖到一條小溝里被淹死。試想:這些出事的學生如果有他們父母的陪伴、護送,或許能幸免一死。我校上一屆初三,就有一對男女學生,在讀初一時,他倆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倆人也僅僅是同學關系。可到了初二,他倆便開始談戀愛了,經老師教育后,他們只表現得更隱秘些。到了初三,他們居然在公眾場合挽著手,一個非你不嫁,一個非你不娶,如膠似漆。試想:他們還有心思學習嗎?如果有他們的父母在家里對他們進行教育、疏導、監管,或許不會發展到這一步。
五、留守學生缺乏父母親情的關愛,心靈情感的失落讓人憂。外出務工的父母,一部分是年終春節回來一次,還有一些是幾年才回來一次。他們對子女的關愛只能是有心無力。留守學生在心靈情感上有種失落感。生病了,沒有父母陪伴;放學、上學沒有父母接送;有了成績,不能與父母分享;遭遇挫折,不能與父母傾訴……有一位學生說,每當看見自己的同學有父母親接送,真羨慕。還有一位學生說,每到春節,他就在門前盼望著父母的歸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關于留守兒童的問題,作為班主任,我有如下思考。
一、學校與家長簽訂學習、安全責任狀。學校與家長簽訂安全責任狀,許多學校正在施行,至于學校與家長簽訂學習責任狀,目前還沒有多少學校嘗試,這也僅是我個人的構想。長久以來,眾多家長認為,教育學生是學校的責任、老師的責任,好像他們是局外人,其實這是極其錯誤的。
也有這樣的家長,從小學到初中,對于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很少過問,一旦考試成績糟糕,就將怨氣發在學校、老師身上。這不是一種悲哀嗎?有些家長,自己的孩子在校外出了事,也找學校麻煩,糾纏不休。因此,學校與家長簽訂學習、安全的責任狀很有必要。
二、學校、班級建立留守學生的資料檔案,如家長電話、學生身體狀況、行為習慣。
三、班級、學校定期召開留守學生的教育、培訓會。教育、培訓這些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生活。分析他們的的生活狀況及其特征,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增強他們的安全防范意識,培養他們的健康心理。
四、班主任應經常上門走訪,與留守學生的監護人交談。一方面,將學生在學校的情況告知家里;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學生在家里的情況。這樣教育學生就能有的放矢。
五、地方政府也要擔負一定的職責。如鄉鎮黨委、居委會、村委會,尤其是村委會、居委會,他們對本范圍的學生大都比較熟悉,如果多一雙關愛、監督的眼睛,學生違紀的事可能要少一些,安全系數要大一些。
六、規范網吧、節攤、音像銷售等市場,尤其是網吧應該限制未成年人出入。這樣,就堵塞了一條對青少年學生產生不良誘惑的途徑。
關注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及健康成長,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社區、村組、地方政府的責任,一句話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大家共同承擔了培養、教育孩子的責任、義務,我們的青少年兒童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作者單位:石首市橫溝市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