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萍
摘 要:嘗試就是以疑問引路,以疑問開始,“以疑引思”,讓幼兒“試著看”“試著想一想”“試著動一動”……在玩中學,樂中學。是嘗試啟發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的智力;是嘗試開闊了幼兒的視野,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是嘗試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嘗試讓幼兒嘗到了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探索嘗試體驗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體現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科學教育既包括自然與人類世界的知識,又包括發現該知識的技巧,還包括認知態度和價值觀。“科學是一種思考,一種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一種正確的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過:“每個人在他年幼的時候都是科學家,因為每個孩子都和科學家一樣,對自然的奇觀滿懷好奇和敬畏。”當然,無論是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科學環境的創設,還是科學活動的具體過程,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與參與。
在一次題為《小種子發芽了》的科學活動中,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種植園里興奮地四處尋找。自己參與的種植活動,如今有了結果,那種喜悅是不言而喻的。當找到發出嫩嫩小芽的就迫不及待地奔走相告。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小種子已長出了嫩嫩的小芽,甚至已長出了一小片葉子,而有的卻還沒有動靜,這是為什么呢?這時候,教師到底應該如何做才能真正成為兒童探究的支持者和促進者呢?這時老師并沒有直接去回答,而是讓略知一二的小朋友來回答,當小朋友回答不出來時,老師再參與到其中,充當小朋友的角色來做解答。在不知不覺中,幼兒掌握了許多關于生長的知識,了解了種子發芽所需的條件。在整個探索活動中,幼兒都處于主動、興奮和思考之中,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游戲活動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為此我們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幼兒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將教育活動貫穿于游戲之中,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我們還請家長和孩子一起來我們的“科學實驗角”游戲。當家長看到孩子們自己動手能讓燈泡發光,廢舊面巾紙盒做成的“大嘴巴”,可以讓孩子練習使用筷子,會用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調出另外一種顏色,一次性紙杯和橡皮筋做成的“會走的紙杯”……時,十分驚訝。許多家長和孩子一起玩“喂喂大嘴巴”的游戲,家長原以為游戲的目的是練習使用筷子。我們提供的筷子一頭是圓的,一頭是方的,受常規思維影響,家長往往讓孩子握住方的一頭,用圓的一頭夾玻璃球,可孩子怎么也夾不起來。家長看著很著急,不停地說“慢點,穩住,穩住!”指導老師看到后,走過來輕輕啟發孩子:“想一想,除了這樣用筷子,還可以怎樣用?”這時,家長和孩子恍然大悟,應該把筷子的方向調過來,用方的一頭夾。在這個游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筷子,這是孩子天天都能接觸得到的實物,幼兒就倍感親切,對科學活動產生了積極的情感,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事后,我們與家長進行了交流,讓家長明白,我們不僅是讓孩子練習使用筷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打破常規,換位思考,明白筷子的兩端都可以用,從而使孩子在動手操作、比較的過程中感受其中的科學道理。
我們還以生活為源頭,因勢利導,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經驗。記得班上有一位幼兒在課間聊天時,說起了周日跟爸爸一起放風箏的事兒,馬上引起了其他幼兒的好奇。針對幼兒好奇的這一心理,老師及時為孩子準備了風箏、線等材料,生成了放風箏這一活動。在放風箏的過程中,孩子們發現,如果風大,抓線的人跑得快,風箏很容易上天,相反,風箏就不容易上天。顯然,幼兒已經感受到了風的存在,但這只是直覺體驗,而沒有弄懂真正的原因。于是我便和孩子們一起進行“風從哪里來”的實驗活動。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幼兒進行科學小實驗體驗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要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在孩子經歷了“放風箏”和“風從哪里來”的活動后,教師為幼兒及時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臺和機會,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驗方法和結果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合作交流,孩子們終于明白了空氣流動產生風的道理,從而體驗了成功的喜悅,以及相互競爭和學習的力量。
嘗試就是以疑問引路,以疑問開始,“以疑引思”,讓幼兒“試著看”“試著想一想”“試著動一動”……在玩中學,樂中學。看著幼兒在嘗試中那興致勃勃的樣子,以及嘗試中出現的種種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真為“嘗試”的魅力所傾倒。是嘗試啟發了幼兒的思維,發展了幼兒的智力;是嘗試開闊了幼兒的視野,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是嘗試鍛煉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了幼兒的探索精神。嘗試讓幼兒嘗到了學習的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