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業
摘 要:針對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與課程評價有直接關系的考試似乎取代教育目的成為教學活動的“指揮棒”這一現象,本文從課程評價的概念界定、功能定位以及評價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沖突”三方面闡述了誤區產生的現象及原因。
關鍵詞:課程評價 考試 指揮棒
一、概念界定:課程評價不等同于考試
但以選拔為宗旨的考試在理論上與課程評價屬于不同的范疇。《教育大辭典》指出:“課程評價即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考試是檢查、評定學業成績和教學效果的一種方法。”當前各級政府的課程文件和課程理論與實踐中提到的“課程評價”,在內涵上大大超出了傳統教學論框架中的“考試”概念。然而教學實踐者們將考試視為與課程評價相同的范疇,還主次顛倒地把選拔功能視為主導功能甚至唯一功能。因此,如何應對選拔和考試,就成了各層次的教學實踐者以至于學生家長們解釋課程評價的依據。
客觀地說,“應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學生知能形成的過程及所達到的高度,但量化的分數始終難以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的教學效果、學校的辦學理念等。因此,考試不等于也不能取代課程評價,只能是評價重要的一部分。
二、功能定位:強調發展而非甄別
傳統的課程評價過分集中在對評價結果的取得和使用上,忽視評價對象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發揮形成性評價真正意義上的調控功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新課程評價與傳統的教學評價不同的是它的目的不是甄別而是發展,而是了解學生發展的現狀、發現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特長,幫助學生建立自我意識。
但是現有的評價制度在實踐中仍然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忽視改進、激勵和發展的功能。評價重心仍過分關注活動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活動中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忽視對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發展、變化過程的動態評價等。原因在于在教學實踐者看來,課程評價就是考試,只要全社會依然用考試來選拔人才,課程評價的解釋就不超越考試。
雖然存在種種矛盾,課程評價和考試職能不同、功能相異,前者重發展、診斷和激勵,后者重甄別、遴選,但兩者本質上都是教育評價,它們既是矛盾的又是完全可以統一的。在實施過程中,彰顯考評的教育功能,突出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豐富并完善考評方式,提高考評者的考評能力是可以構建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的。但是如何彰顯、突出、豐富、提高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矛盾所在:理論與實踐的沖突
雖然我國基礎教育評價與考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嘗試,但現行的評價與考試制度與當前實施的課程改革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之間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課程評價功能的理論的解釋與實踐者的解釋相異,課程評價事實的理論的改革與實踐的改革不符,借鑒的評價理論與傳統的評價實踐相沖突。”有學者認為“新課程評價制度不健全的問題,新課程所倡導的評價制度與舊有的評價制度并行,存在虛化改革的危險。”也有學者指出,“課程改革評價正處于‘兩難困境:一邊是全新的課程評價理論,另一邊則是原先的課程評價實踐(更確切地說是教學評價實踐,是以選拔為宗旨的考試評價實踐)。目前有關課程評價的理論和應用于實踐的理論研究也很豐富,但評價實踐的研究卻相對單薄,它們之間的一致性與否也就成了一個懸念。”也有學者認為“任何課程評價不再僅僅是‘技術的問題,而是蘊涵了大量的新的、進步的課程理念的新問題,這些問題使得課程評價成為一個難題。”。可見,課程評價理念蘊含不足,實踐研究單薄無力,實證調查研究匱乏。要走出這種困境需要進行制度、思想和方法上的改造。
總之,正確認識課程評價的內涵,使課程評價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并使其理論和實踐一致必然是個漫長的過程,而且必然有著百倍的艱難。在探索中正視問題,積極尋找對策和解決問題,才能取得豐碩成果。
參考文獻:
1.楊啟亮.課程評價: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雙向兩難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4)
2.柯森.基礎教育新課改實施的障礙:中美比較分析[J].現代教育論叢,2005(6)
3.楊啟亮.走出課程評價改革的兩難困境[J].教育研究,2005(9)
4.劉良華.關于課程評價的一些思考[J]. 黑龍江教育,2003(2)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