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京
小學生教學年齡介于6至12歲之間,各種生理器官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兒童心智正由懵懂向清晰過渡,對外界五彩斑斕的事物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容易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接受新鮮事物。相對來說數學是門既抽象又具體、既宏觀又微觀、既主觀又客觀的基礎學科,它的起源與人類歷史發展具有同一性,是對客觀存在的抽象化、理性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用更具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將數學理論積淀到學生兒童身上,成為當前教育改革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一、靈活多變的數學游戲活動
兒童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教師在教學中善于變換教學方式,通過做有趣的數學游戲,讓他們在玩中學,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容易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經常采用的游戲活動有:開火車、接力賽、評選優秀郵遞員和奪紅旗等。教材中的一些練習題,做法上稍加改變,也深受學生的歡迎。如書上有這樣的問題:“下面的題對的畫√,錯的畫×。”我在黑板上貼一幅紅十字圖畫,讓學生戴上紅袖章,當“數學醫院”的醫生。這活動激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他們都爭先恐后地參加“治病”,為被評上好大夫而感到自豪。
二、直觀主動的動手操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遠比情緒高漲時低很多。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歡樂愉快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打開思維的閘門。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呢?布魯納說得好,“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而動手操作,正能達到這一目的。動手操作活動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它需要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并需要學生獨立、自覺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總之,就是使學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動中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既發展學生的思維,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矛盾,引發興趣
教育學家布魯姆說得好: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了矛盾,也就有了問題。從矛盾的問題中去提問分析,能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例如:
師:我們到商店買東西時,如果一枝鉛筆的標價是0.20元,那是表示多少錢。
生:2角錢。
師:2角錢用元作單位,元與角的進率是10,應該怎樣表示,為什么?
生:0.2元。
師:也就是說0.20元與0.2元都表示2角錢,即:0.20=0.2這一等式表明的是一個什么道理?
生:小數點右邊的最后一位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對。但是為什么標價時寫成0.20元而不寫成0.2元呢?
類似地,如果一支鋼筆3元錢,標價時,為什么要寫成3.00元,而不是直接標為3元呢?
此時,學生將帶著好奇、矛盾、活躍的思維進入課堂。
四、來源于生活的數學問題
生活環境中蘊藏著許多學生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數學問題,是數學教學“活”的教材,關鍵在于教師能不能善于發現、組織、提煉和轉化,為自己的教學所運用。
如教學蘇教版第六冊“分數的認識”,要讓學生認識整體中的幾分之幾,我先出示一個攝像鏡頭:
星期天,老師家里來了四位勤學好問的小客人,真不湊巧,老師家里用來招待小客人的食品太少,只有一塊甜餅、4個橘子和8塊巧克力。
師:怎樣把這些食品分給他們,才公平?
生:每樣食品都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份。
師:如果把這塊甜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可以吃到這塊甜餅的幾分之幾?
生:每人可以吃到這塊甜餅的。
師:是我們上學期就認識的數,它是數王國那個家族中的?在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它是分數家族中的,這里的表示把一塊甜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4份中的1份。
師:大家討論一下:如果把4個橘子也平均分給這4個小同學吃,每人吃的1個橘子與4個橘子有什么關系?還能用分數來表示嗎?如果不能,請說明理由,如果能,也請說明理由并說出可用哪個分數來表示?
這樣聯系生活實際,拓寬了分數的意義,能激發學生深入學習有關“分數”知識的欲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有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文壇巨人郭沫若說得好:“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學科越有興趣,學起來就越自覺,越學越愛學,學習就會取得成功。由此可見,興趣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學習本身是一項艱苦的勞動,但只要教師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學生就會感到學習充滿樂趣,就會發現知識是一個多么有趣的世界,就會感到學習是一種需要而不是負擔,使學生在愉快之中學到數學知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明珍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