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波 李星洲
摘要:在對山東省科技與經濟一體化動態分析的基礎上,分析當前山東省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挖掘制約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體制障礙,提出推進山東省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對策建議,為山東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又快又好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關鍵詞:山東省;科技;經濟;一體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122-02
隨著知識經濟的蓬勃興起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發展,科學技術不斷地向經濟領域滲透,加快了其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永續的發展后勁,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和特征十分明顯。然而真正的科技經濟一體化是一個科技與經濟相融合的高級發展階段,山東省,甚至中國的任何一個省市都還未能達到這個階段。但,中國各個省市一直在向著這個偉大的目標努力。目前,中國各個省市都在竭力推進科技與經濟更加協調地發展,推動科技與經濟更好地融合,以更快地實現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的長遠目標。山東省在這方面也做出了較大的努力,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在目前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科技競爭空前激烈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順應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從分析自身的現狀特點出發,找出存在的突出問題,樹立并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研究有關的政策措施。
一、山東省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現狀
近年來,山東省在推動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發展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首先,山東省經濟發展對科技支撐作用逐步增強。近年來,山東省R&D經費支出一直呈遞增趨勢,特別是2000年以后,投入強度不斷提高。R&D經費支出由2000年的51.95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34.13億元,保持年均28.56%的增長速度,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006年的1.06%。其次,山東省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效應日益明顯。近年來,山東省高技術產業獲得較快發展,2006年山東省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迅猛提高為700.46億元,是2000年的6.58倍,短短六年間翻了近三番,年均增速高達36.89%。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也由1995年的1.98%提高到2006年的6.06%。
可見,山東省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性正逐步提高,但是這種協調性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的支撐作用與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目前也僅僅停留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對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用不明顯。而且,目前山東省快速的經濟發展仍然是主要依靠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拉動,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仍未成為主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綜合分析,山東省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更好地解決其中的制約因素,理順這些關系,將會更好地推動山東省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
1.經濟發展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仍顯薄弱,且區域不平衡。近年來,山東省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與發達國家尚有較大差距。目前,發達國家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這一指標基本保持在2.5%以上,如果以2.5%計算,2006年山東省GDP為22 077.36億元,那么R&D經費支出應為551.93億元,而實際上,山東省實際值與理想值的差距竟高達317.8億元,僅為理想值的42.4%,可見,山東省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的支持力度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與中國平均水平相比,山東省經濟對科技的支撐作用也大為遜色,比發達省份更相距甚遠。2007年,山東省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占GDP的比例為2.47%,低于全國3.05%的平均水平,也明顯低于江蘇、北京和上海地區。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為1.20%,低于全國1.49%的水平,也明顯低于江蘇、廣東、北京、浙江、上海。
而且,山東省還存在明顯區域不平衡現象,各地市間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支撐作用差異較大。2006年,17設區市中濟南、青島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分別達2.40%和2.18%,威海、萊蕪均為1.14%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13城市均不足1%,特別是日照、德州和菏澤均不足0.2%,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的支撐明顯不足。
2.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的渠道仍不暢通。山東省作為全國的經濟大省,不但經濟總量大,而且每年完成的科技成果數量以及獲獎成果數量也在全國遙遙領先。近幾年,每年完成不同類型和不同級別的科研課題15 000多項。連續多年,山東省每年取得的專利數都在3 000項以上。山東省不但完成的科技成果數量多,而且也是在全國獲獎成果最多的省份,在全國科技成果評選中已連續十一年居首位。從山東省完成的科技成果特點看,以實用型、開發型的成果為主,從理論上講這些類型的科研成果應該很容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成果轉化率應該較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山東省大部分應用研究成果和實驗發展成果完成后束之高閣,除基礎研究成果以外其他成果其綜合轉化率大致在35%~40%,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0%~80%。2007年全國科技進步監測結果表明,2006年,在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的排序中,山東省僅排名第九位,與發達省市差距明顯。
以上是我們看到的山東省科技經濟上不協調發展的表面現象,導致這種問題的產生,有著其內部的體制與機制缺陷,下面我們進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解決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機制尚不健全??萍寂c經濟——從研究開發到推廣應用、到生產經營、再到消費流動,無論是從科技還是從經濟的角度看,它們都是社會生產力系統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邏輯環節。而在山東省,甚至中國,由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科技和經濟各自獨立和相互脫節。R&D活動成了科研機構和企業“一分為二”的R&D體制:企業為科技成果的應用研究和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持,科研單位為其提供智力支持。這種“一分為二”的體制、政策和運行機制從根本上造成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客觀困境。大學及科研院所通過基礎科學研究和實驗發展,產生具有應用意義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由企業完成,政府和中介機構起著連接兩者的媒介作用,在這種模式中,由于科技的研究開發過程是由大學及科研院所獨立完成,其成果與經濟的需要未必能真正達到統一,因而在產業化過程中造成諸多問題,從而導致轉化過程的失敗。
另一方面,在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體制上仍存在分割現象。許多部門的工作都涉及科技成果轉化,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該各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齊抓共管,但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沒有納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和國民經濟的整體規劃,在成果轉化的統籌協調方面形不成合力。而科技部門目前的主要精力在抓科技成果的生產,把抓科技成果的生產作為硬任務,把抓成果轉化作為軟任務,存有“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而且對其他技術推廣部門沒有起到統帥作用,宏觀管理和調控乏力。
三、對策措施探討
1.建立科技經濟一體化的管理體制??萍俭w制改革的核心,是按市場規律來推進研究與開發,使科技體制成為經濟體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二者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宏觀層次的結合應當是改革的重點。為了結束多頭管理科技事務,有分散而無分工的混亂局面,需要首先建立有高度權威性的宏觀決策調控系統,對有全局性影響的科技、經濟工作實施統一決策、統籌協調,使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在決策過程就能夠實現一體化。在國外很多國家沒有單獨的科學技術部這一國家層面的決策管理部門,科技領域的管理是融合到經濟管理部門里邊的,這樣就從宏觀層面大大增強了經濟發展與科技支撐的融合度,在政府決策中,也就自覺不自覺地就開展了經濟與科技一體化發展的眾多決策研究與制定、開展。中國目前的體制來看,完全把科技部門融合到經濟部門也不太可能,但應該盡早組織成立專門機構或部門,可以全權負責經濟與科技的協調工作,這個機構凌駕于任何廳局之上,直接對省政府負責,一把手牽頭,下設協調領導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的實施與項目安排。這樣,才能真正從管理體制上,逐步把經濟與科技融為一體,不再是分開的兩張皮。
2.讓政府成為“一體化”中科技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萍冀洕惑w化進程,包括其中的企業主體地位的確立,都明顯地表現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在總體規劃上,政府根據增強經濟實力的需要,圍繞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規劃科研方向、科研重點,規劃人才培養和資金投向等涉及全局的科技進步綱要;通過制訂政策和頒布法規,引導科技行為,使其符合全局需要,鼓勵重點領域科技開發,抑制落后產業的發展,全面促進科技進步;政府直接撥款資助發明創造,直接投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科技經濟一體化發展。發達國家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都表明,政府在科技發展導向上始終是處于主導地位的,政府對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成敗負有重責。特別是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創新成果應用方面更應體現政府主導功能。
3.讓企業成為“一體化”中經濟支撐科技發展的主體。山東省在全國科技投入水平比較低,企業科技投入水平雖然較高,但與發達國家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5%的比例相比較仍有較大差距。沒有這種高比例的科技投入,很難取得大幅度的科技創新步伐提升,無論是自主創新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都是如此,沒有科技創新的進一步發展,科技反饋經濟的貢獻變越少,科技—經濟一體化互動過程就會變得脆弱??萍肌洕惑w化進程中,企業一定要成為經濟支撐科技發展的強大主體,才能順利推動科技—經濟一體化的最終實現。在發達國家,有遠見的企業都表現出對科技開發的濃厚興趣,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網羅人才,投人大量的經費,先進國家的科技開發,都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相比之下,專職科研機構已不占主體地位。而且相當多的專職科研機構,又與企業聯姻,為企業承攬科研任務,成為企業科技開發的輔助力量。企業充當科技開發的主力,既是科技經濟一體化的必然成果,又是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共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