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青
中央政府大規模的經濟刺激過程,實質就是向市場投放資源的過程。中央政府如何在這各路眾神狂歡時刻保持清醒,平衡各方利益考驗管理者的政治智慧以及對大趨勢的研判力。
對于關心4萬億投資的中國民眾來說,這是一個沒有任何懸念的通氣會。四平八穩,波瀾不驚。
5月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落實檢查情況新聞發布會上,中央紀委常委、監察部副部長王偉坦承,檢查發現了一些問題,首先即為個別部門和地方工作抓得不緊、措施不得力,收到投資計劃和投資預算后分解下達不及時,致使總體工作進展比較慢。
走馬觀花?
然而這又是一場未開始唱戲便做足前臺功夫的檢查,檢查組還沒有出發,檢查的內容等相關通告,已令地方政府心知肚明。
今年3月30日,由中紀委牽頭,財政部、監察部、審計署、發改委等五部委組成聯合檢查組,分成24個小組派往全國各地,以全程監控2340億元投資分配到各地的項目投資建設情況。檢查為期一個月。采取駐地檢查和巡回檢查兩種方式。檢查組由中紀委駐各部門的紀檢組長以及江蘇、黑龍江等省原紀委書記帶隊,嚴格執行了任職與籍貫回避。每個組由五部委人員混編,人數在10人左右。
財政部一位官員表示,檢查的重點在于,對第一輪1000億元投資項目進行抽查,保證今年中央新增1300億元投資項目盡快啟動,檢查地方配套資金是否及時、足額到位。同時,落實2000億元地方債券,也成為檢查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任務是要抓好“六查”,即“查開工、查投向、查程序、查內容、查資金、查管理”。檢查組主要采用“聽、查、看”的方式。一是聽取關于項目進度情況的匯報;二是調閱項目審批、招投標手續、建筑材料采購單、資金撥付單或銀行進賬單等相關檔案資料;三是實地查看工程的進度。
對于本輪檢查,地方政府表現出高度重視,各省區市絕大多數成立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落實檢查工作領導小組。許多地方要求所有新增項目在中央檢查組到來之前完成招投標,有施工隊進場。在河南焦作市,一些縣開展“我為千億元項目添光彩”活動,以迎接中央檢查組的檢查。
中央檢查組要求對整改不力的,將視情況收回或調整中央投資,或減少安排新增中央投資。但發布會沒有披露中央檢查組發現問題的具體地區、單位和項目。
中央第23檢查組負責對青海省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該檢查組一名來自審計署的官員向本刊記者透露,由于青海省地處高寒地區,有效施工期短,項目開工時間普遍較晚,2009年下達中央投資項目基本上處于設計和招標階段。此外,個別項目擅自變更建設用地、有的項目還出現用白條抵賬現象,如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農村沼氣項目支付憑證中出現5張白條,金額達58萬元。
此外,據本刊記者了解,去年12月和今年2月,中央投資7億元緊急下撥給湖北省62個拉動內需項目中,有14個項目迄今仍未開工。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派出的檢查組必須得到各地政府配合才能取得較好的監督效果。但是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為本地爭取更多的資金和項目,不大可能愿意配合中央檢查組查辦項目中巧立名目和弄虛作假的行為。另外,檢查組要想掌握全面、深入、細致、真實的情況,基本上很難。
從去年11月底到今年1月下旬,中央紀委監察部等部門已派出第一輪24個中央檢查組。據報道,第一輪檢查中,沒有發現將新增中央投資用于高耗能、高污染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行業項目以及用于黨政機關辦公樓等樓堂館所項目等嚴重違反規定的情況,也沒有發現索賄受賄、貪污私分、截留克扣、挪用擠占等違紀違法行為。與第一輪相比,本輪檢查時間更短,而項目更多。
土地、環保兩大關難守
同時,一些人士亦擔心,新增中央投資計劃以及所帶動的大量社會項目即將在短期內激增,無疑會增加用地需求,違規違法用地可能出現大規模反彈。中央和地方龐大的投資項目正在讓中國剛剛收緊的土地閘門再度寬松。
自2008年11月4萬億投資計劃落地以來,國土資源部先后以“中央項目可申請先行用地”、“釋放未來用地指標”等政策緩解土地供給壓力。廣東、河北、遼寧等13個省區甚至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周轉指標”(以下簡稱“周轉指標”)名義從國土部借出用地指標。國土部有關負責人稱,今年還會有第二批、第三批“周轉指標”下達。顯然,這場堪稱國土部史上最大規模的借地行動,來源于不斷擴大的地方土地缺口。
據初步測算,為擴大內需,4萬億的投資計劃,大口徑要新增建設用地120萬畝。這還主要是中央的投資項目,沒有完全包括地方擬定的投資計劃。如果按目前各地投資計劃匯總出來的18萬億元來計,現在能夠提供的土地指標,遠遠無法保證這些項目的用地需求。以河北省為例,今年需要新增用地規模約為21萬畝,國家下達指標只有17萬畝。如何填補這4萬畝的缺口,成為河北投資項目落地的難題。
一位參與檢查組的中紀委駐國土資源部紀檢組的官員向本刊記者表示,一些地方已顯示出借機圈地搭便車的苗頭。
國土部最新的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74億畝。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到2010年和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應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以此來推算,今明兩年可以“合法”占用的耕地只有700多萬畝。200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291億元,即使沒有任何增速,那么今明兩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也將達到35萬億元。按照國土資源部“每億元投資需要44畝地”的標準來計算,完成這高達35萬億元的投資,則需要土地1540萬畝,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曾透露,目前,我國建設用地中閑置土地、空閑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約有400萬畝,即使把這400萬畝土地全部利用,需求仍遠遠超出了政府目標。
另外一個突出的就是環保問題,在“保增長”成為一號政治任務的形勢下,環保部也放開口子。
《紐約時報》近日在《經濟低迷改變中國產業發展優先權》的報道中稱,中國全力傾向于保護經濟增長:一大批污染企業被環保部和地方環保局放行,重新開工和上馬。
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吳曉清說,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底,環保部共受理了環評申請195個,同期批復了246個,涉及的項目總投資是9700多億元。環保部官員稱同時拒絕了14個投資總額約150億元的石化、造紙等項目。地方環保部門審批速度更快,河北省1天之內就批了4個水泥石。連環保部的官員都不得不承認“存在濫用‘綠色通道政策的問題”。
豆腐渣工程隱憂
此外,從本輪檢查結果來看,此前專家所擔心的地方政府資金配套的問題并非杞人憂天。審計署近期重點抽查的335個中央新增投資項目中,截至3月底地方配套資金到位率只有47.98%。
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下降是資金配套到位率較低的主要原因。但是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認為,隨著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地方政府的資金配套是有保證的。
張少春透露,2300億中央政府新增的投資需要地方政府配套1700億元。到4月底,地方在沒有發債之前,已經到位資金是880億元。現在23個省發行了26期共1118億元債券。
“如果個別地方配套不足的話,必須調整投資結構,優先保證民生工程、保證中央的投資項目。”張少春說。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如果繼續大規模增加中央政府投資,地方政府積極性進一步膨脹,將有可能導致投資力度過大,擴張較快,從而埋下經濟過熱的隱憂。
管理層對此已有所考慮。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外部需求萎縮導致出口減少仍然是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困難。”
“當前政府采取的擴大內需措施已開始顯露效果,出口的重要性被重新強調,這意味著中央層面大規模的資金撥付已經接近尾聲。”上述發改委專家向記者表示。
經濟分析人士認為,地方政府對現有存在問題的項目進行整改,關系到未來建設項目的爭取,因而不得不予以重視。但當前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微妙的時間窗口,中央財政大規模投入已告一段落。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整改”意愿可能削弱。容易留下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對于那些真正發現問題仍“整改不力的”,不能僅僅停留于收回或調整投資這種對事不對人的“軟”處理上,應當啟動行政問責,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或領導干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