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浩波
摘要:新舊課程理念對新課導入情境的設計有不同的解讀。在傳統的課程理念下,新課的導入也就是在教師主導下,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的方式來進行。在新課程理念下,新課的導入則是通過教師設法營造新知識、新問題產生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去體驗、去感受、去發現新的問題。新課導入的方法有生活情境導入法、問題情境導入法和生活、問題情境導入法。
關鍵詞:課程;新課導入;情境
新課導入是教學過程設計的第一步,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率,一直受到廣大教師和教學評價者的關注。然而,不同的課程理念對新課導入情境的設計有不同的解讀,產生差異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不同的課程理念下的新課導入
傳統的課程理念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成為知識的絕對權威。新課的導入也就是在教師主導下,通過復習舊知、引入新知的方式來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缺乏對新知識產生背景的了解,教師只是簡單地選取與新知識聯系密切的舊知識進行復習,在此基礎上由教師提出新的課題。使用這種導入方式教師只是通過建立新舊知間的聯系來拉近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學生始終處于一個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很難產生對新內容的興趣,更談不上主動發現新的課題。即使是有經驗的教師也只是一廂情愿地營造產生新問題的情境,缺乏師生在新問題產生過程中的情感交流。如果沒有情感的相通、相融、共生、共感,再激昂的單向情感情境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也會顯得蒼白無力,因為學生缺乏對新知識產生的情境體驗,缺乏對新問題產生的思考。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成為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要求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因此,新課的導入也就要求教師設法營造新知識、新問題產生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去體驗、去感受、去發現新的問題,在新問題產生過程中主動地去尋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學生在新問題產生的過程中成為了知識的建構者,他們對新知識學習自然就興趣倍增;而教師在新課導入過程中成為了知識產生背景的營造者,知識產生情境的參與者和引導者,新知識、新問題產生的對話者和交流者。因此,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新課導入設計應在充分了解新課所涉及的知識、問題產生的歷史背景的情況下,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經驗,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體驗知識、發現問題的教學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實現師生間的對話,實現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思維互動,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最佳教學效果的目的。新課導入情境是課堂教學情境的開頭戲,它使我們的教學一開始就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學生迅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促進學生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幫助學生進行思維聯想。新課程理念下新課導入情境的創設應根據課程文本的不同內容,結合教師、學生、環境等因素,使新課內容在情與景中生成、擴大并幻化成教學意境。
二、新課程理念下新課導入的三種途徑
1.生活情境導入
生活情境導入是通過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課程內容的生活背景相結合,來營造新課導入情境。聯系生活情景導入新課,可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科學選擇生活化的導入素材,善于發現一些對學生來說是真實的,同時又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問題,讓教學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內驅力。例如數學必修模塊1中“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一課我們可以這樣來設置新課導入情境:
師:大家先來看一段錄像(放映CCTV2幸運52片段);主持人李詠說道:猜一猜這件商品的價格。觀眾甲:2000!李詠:高了!觀眾甲:1000!李詠:低了!觀眾甲:1700!李詠:高了!觀眾甲:1400!李詠:低了!觀眾甲:1500!李詠:低了!觀眾甲:1550!李詠:低了!觀眾甲:1580!李詠:高了!觀眾甲:1570!李詠:低了!觀眾甲:1578!李詠:低了!觀眾甲:1579!李詠:這件商品歸你了。下一件……
師:(手拿一款手機)如果讓你來猜這件商品的價格,你如何猜?
生1:先初步估算一個價格,如果高了再每隔十元降低報價。
生2:這樣太慢了,先初步估算一個價格,如果高了每隔100元降低報價;如果低了,每50元上漲;如果再高了,每隔20元降低報價;如果低了,每隔10元上升報價……
生3:先初步估算一個價格,如果高了,再報一個價格;如果低了,就報兩個價格和的一半;如果高了,再把報的低價與一半價相加再求其半,報出價格;如果低了,就把剛剛報出的價格與前面的價格結合起來取其和的半價……
師: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運用這種方法。譬如,一天,高塘嶺鎮旺旺廣場與我校之間的線路(相距大約1500米)出了故障,電工是怎樣檢測的呢?是按照生1那樣每隔10米或者按照生2那樣每隔100米來檢測,還是按照生3那樣來檢測呢?
生:(齊答)按照生3那樣來檢測。
師:生3的方法正是我們這次要學習的內容。
又如在生物必修模塊1中細胞的增殖一課的導入,我們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從細胞水平上思考自身個子長大的原因,再結合學生探究大象比老鼠大的原因來導入。這種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和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現象來創設新課導入情境可以增加學生的親切度,縮短師生的距離。但同時學生對這些知識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創設情境之后,學生必然有一個探究的心理,從而成功地把學生引入到本次課所要探究的內容。
2.問題情境導入
問題情境導入是通過營造新問題產生的情景來引導學生提出本次要解決的問題,并由此產生對該問題的興趣的一種新課導入法。學貴有疑,這是常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學習才有興趣,才會主動。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問題,并鼓勵發表個人的獨到見解。這樣,必定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而導入恰恰是設疑的開始,因此,教師在導入新課過程時,還可以用設置障礙的方式,故意制造疑團而成為懸念,提出一些必須學習了新知識才能解答的問題,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形成一種學習的動力。問題情景的設置可以是問題的推廣,也可以是問題的類比。如講“余弦定理”時,可如下設置:我們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滿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怎樣呢?(在原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推廣)銳角三角形的三邊是否滿足關系c2=a2+b2-x?鈍角三角形中鈍角的對邊是否滿足關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關系,那么x=?教師從這個具有吸引力和啟發性的“設疑”引入了對余弦定理的推證。又如學習“電勢差”時,讓學生回憶物體在重力作用下,從位置高處向位置低處移動,重力要對物體做功,高度差越大,所做的功越多。類似于高度差,在電場的兩點間存在著電勢差,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發生移動時電場力也要對電荷做功,做功的多少跟這兩點的電勢差有關,電勢差越大,所做的功越多。流動的水可用水桶、水庫等容器儲存,那么流動的電荷能用“容器”儲存起來嗎?引導學生聯想猜測后引入新課“電容”。講“磁場”概念時,指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通常物體間發生作用時,都是直接接觸的,而電荷對電荷的作用是通過電場而發生的,并問:“磁體間沒有相互接觸而存在相互作用是如何發生的呢?”學生類比電場容易聯想到磁體間也存在著一種待殊的物質——磁場。這樣的類比引入,既加深了對電場概念的理解,又易于學生對磁場的理解。
3.生活、問題情境導入
生活、問題情境導入是前兩種導入法的綜合,通過新課內容的生活、問題背景來營造新課導入情境,它既不是單純地為新課的引入而設置的生活情景,也不是為新問題的發現而設置的問題鋪墊,而是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新問題做生活化的鋪墊。如在教物理必修模塊1中“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一課時,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如下情景:舒馬赫駕駛F1賽車與戰斗機進行600m距離的比賽,結課舒馬赫駕駛F1賽車取得了勝利,此時學生不禁提問:為什么舒馬赫的F1賽車的最大速度不如戰斗機的最大速度,卻能取得勝利?通過這個例子,讓學生體會到,不同物體的運動不相同,特別是速度的快慢會有不同,而且速度是隨著時間在變化的,進而提出如何來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呢。這樣,通過具體的生活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自然地提出問題,為加速度的教學做鋪墊。
三、結語
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要精心組織,巧妙構思,要結合教材實際,選擇合適的導入法,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但不管哪種方法,最終目的還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只要師生感情溝通了,輔之以循循善誘,一定能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
總之,新課導入情境的設計要真正做到情因境生,境為情設。同時還要注意情景相融,既要防止有景無情,無心空對月;又要防止有情無景,孤芳自賞。只有在情景和諧統一的基礎上,達到某種教學境界或氛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情境,也只有創設真正意義上的新課導入情境,才能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李雁冰. 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劉輝. 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教師愛崗敬業培訓及教師量化考評指導全書(卷四)[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