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湘滿 馮 英
摘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速度的加快,我國的城鄉二元體制逐漸被打破,農村流動人口規模逐漸增大。農村流動人口生育問題日益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普遍認為,農村人口流動只會不利于計生工作的開展,但通過分析可知,農村人口流動對降低流動人口生育意愿是有積極影響的。
關鍵詞:人口流動;生育意愿;育齡婦女;農村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7-0042-02
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傳統封閉的城鄉二元結構框架下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市民對農民的社會歧視,將會得到有效的弱化和消除。以人的社會主體性變遷為主導,中國人口分布和就業的傳統格局將會被打破,大量的農業人口通過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向城市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集中,將他們安置于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集中的現代城市框架中,有利于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和優化人口結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過程也是人們就業選擇偏好和生存意愿得以充分滿足的動態過程。中國農村和城市中原本長期形成和累積的大量隱性失業人口或潛在過剩人口,通過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加以顯性化,將有利于人口對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農村流動人口在城市目的地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種文化適應。由于流動改變的是生活領域,農村流動人口固有的生育觀念在起初一段時間不會發生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動人口的生活逐漸安定下來,通過與城市人口的社會交往和聯系,他們的城市化、社會化過程不斷加快,流動人口不斷適應城市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改變會轉變原來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為,逐漸實現向城市人口的低生育水平轉變。他們在城市的時間越長,觀念和行為就會越接近于城市人口。農村流動人口與農村來源地分離了,受農村的社會環境、習俗觀念的影響減弱了。因此,農村人口的流動對降低流動人口的生育意愿是有積極影響的。
一、農村流動人口生活環境的改變
農村人口的流動過程實際上是對婚姻生育過程的干擾,因此,干擾理論或中斷理論認為,由于農村流動人口進入了城市這個全新的社會環境,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會受到強烈的沖擊,而在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新生活也使他們常處于一種緊張、疲勞和不安定的狀態,因此,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負擔使他們無暇顧及或者不愿意在此階段生孩子,從而干擾了婦女的生育行為,降低了流動人口的生育意愿。
二、農村流動人口老年生活社會保障程度的提高
人到老年,喪失勞動能力,這時他們的生活保障來自社會、家庭、子女。老年人生活的社會保障程度越高,后顧之憂越少,他們依賴子女撫養的程度相對就較低,追求多子女的經濟因素就越少,人們就傾向于少生育。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農村,社會財富不太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主要依靠家庭承擔,多子必多福,多子女經濟效益就高,于是,農村人口便追求多生育。一般來說,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城市經濟發展速度高于農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就高于農村。因而,居住條件、生活福利設施以及看病就醫等方面都優于農村。因此,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在社會保障方面,會享受到醫療保險,老年生活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家庭和子女的養老作用逐步減弱,因此,降低了流動人口的生育意愿。
三、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最大效用”學派認為,收入的增長可能直接轉變為生育意愿的減弱,因為增加購買其他商品是需要時間來享受的,所以,與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相矛盾。早期的理論學家也認為,收入增加總是會影響人們的嗜好和價值,以致人們想要的孩子數也會減少。平均收入增加,會增進人們對提高社會進步的欲望,這種欲望可以被認為是想充實其他商品,他與那種以家庭收入撫養孩子的欲望是相互對立的。這也有助于減少農村流動人口生育孩子的人數。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家庭收入增加,降低了其生育意愿。
四、農村家庭的經濟利益與兒童的經濟價值的改變
家庭即是生育單位,也是經濟單位,生育子女并將他們培養成勞動力的費用,與家庭的經濟利益密切相關,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數量。在農村,生產主要依靠勞動力的增加來完成,由于勞動的技術性要求不高,使得勞動者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因此,培養勞動力的費用很低廉,這時兒童對家庭的經濟利益貢獻就比較大,生育意愿就比較強。在城市,生產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并不依賴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與這種生產機制相適應,勞動者就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也就是說,兒童要成長為勞動力為家庭做貢獻,就得接受較長時間的教育和技術培訓,因此,他們參加勞動的年齡就相應的推遲了,勞動力再生產周期拉長,家庭為撫育兒童的費用增加,兒童對家庭經濟做出的貢獻相對減少,這就會降低農村流動人口的生育意愿。
五、育齡婦女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承擔的角色的改變
在相同的生育意愿情況下,育齡婦女所占比重大的,人口出生率就高。隨著社會的發展,婦女越來越多的參與社會經濟生產,在不同的行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與城市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文化狀況決定了婦女不同的職業,從事與農業的生產方式相聯系的職業,婦女的生育意愿就強;從事與現代化生產方式聯系密切的職業,婦女的生育意愿就弱。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越來越多的婦女參加到經濟生產中來,因此,降低了其生育意愿。
六、農村流動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現存的有關生育意愿的研究結果表明,生育意愿的變化規律如下: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育意愿就越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其生育意愿就越高。其中,由于婦女是生育的主體,所以,婦女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對生育意愿的影響更大。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流動人口接受教育的機會增多,因此,降低人口生育意愿。受教育程度高的婦女不論是一般生育意愿還是平均孩子數都遠低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婦女。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婦女生育意愿僅為半文盲、文盲婦女的一半。婦女文化水平這個因素對生育意愿有著直接影響:第一,婦女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具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時,他們就能享有和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婦女接受教育越多,頭腦中傳統陳腐觀念就越少,在生育問題上,就具有較大的主動權,她們有權利決定生育的早遲、生育的密度以及生育的數量,生育意愿相對較弱;相反,在農村,受教育程度低的婦女,在社會生活中難以發揮獨立的作用,在她們身上出現為了傳宗接代而生,或迫于丈夫、公婆壓力而生育的情況,生育意愿相對較強。第二,婦女求知、工作的時期,也是生育的黃金期。在城市,婦女一旦參加了社會工作,就必然會與她們從事的家務勞動及生兒育女發生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她們要么放棄自己的社會工作,要么少生育。受教育高的婦女往往是利用年輕、精力充沛的時候,學習科學技術,以便能在社會生產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同時,不可避免地減少生兒育女的數量。而選擇少生育的結果,又可以使他們繼續接受更多的教育。第三,城市受教育程度高的婦女,對生育的生理知識、育兒知識有更多了解,她們往往關心孩子的質量,而不注重孩子的數量,傾向于少生優育,在孩子的智力培養和開發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農村受教育低的婦女,多注重孩子的數量,意識不到人口數量與質量上的反比關系。農村人口流動到城市會接受到更多的教育,從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因此,會降低流動人口的生育意愿。
農村人口流動是我國改革開放、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動力。流動人口的增加對計劃生育工作既有挑戰,又有機遇,總體上有利于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我們要正確認識人口流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因此,實施正確的農村流動人口管理政策,消除阻礙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制度障礙,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能得以順利轉移,人力資源就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農村流動人口對降低流動人口生育意愿的積極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發揮,計劃生育工作才能得以順利有序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