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健
摘要:通過對旅游活動中產生的倫理問題的探討,一方面,闡明旅游活動中存在的各種倫理關系;另一方面,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引起人們對旅游倫理問題的關注,促進旅游倫理道德建設,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
關鍵詞:旅游倫理;旅游倫理關系;旅游倫理建設
中圖分類號:F59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7-0167-02
當今社會,旅游已成為一種群眾性社會文化活動,旅游經濟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越來越受到政府和業界的重視。但多年來,旅游倫理的建設卻沒有跟上旅游活動規模前進的步伐。很多旅游倫理問題在旅游活動中不斷出現,這些倫理問題的協調解決對于旅游活動的正常開展以及整個社會生活的和諧發展至關重要。
一、旅游倫理的內涵
我國古代倫理和道德的含義是相似的,都是指社會和個人經過一定方式的治理、協調,使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符合一定的準則和秩序。以儒家學說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系統對于自然倫理及旅游倫理思想內涵的闡述也是十分豐富的。比如,儒家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將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強調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的自身,人與自然要和諧共存。而“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又將道德品格賦予山水,要求游者從山水中學習道德規范。
現代社會的倫理學也是從道德的角度去研究群體人、個體人的一門科學。而旅游倫理屬于應用倫理學的范疇,對于這一概念,學術界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1999年,世界旅游組織制定了《全球旅游倫理規范》,標志著旅游倫理研究已成為21世紀旅游學與倫理學共同面臨的前沿課題。旅游倫理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涵蓋人們在旅游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旅游活動中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人與自我身心之間關系的意識和行為;指導約束人們的旅游及與旅游相關的實踐等方面。
筆者認為,旅游倫理應該定義在道德和精神層面上,是指調節旅游活動中各種道德關系的倫理行為和道德規范的總和。
二、旅游倫理關系及問題
(一)人與自然的倫理關系
人是社會存在物,但就人的本源來講,人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在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過程中,必須有節制,不能破壞性和掠奪性地對待自然。如果把自然和人都作為矛盾主體來考察,這時它們就具有了道德的意義,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可以成為倫理關系。旅游活動中,人們應該對自然環境承擔道德責任,應該遵守一定的準則和規范。但現實旅游活動中,與自然對立沖突的現象卻屢見不鮮。
1.環境污染問題嚴重。旅游活動是一種消費活動,必然生產各種廢棄物。旅游交通的發展和各種能源的使用會造成大氣污染;隨意排放污水和垃圾容易造成水體污染;生態意識較差的旅游者隨意丟棄垃圾,也會造成固體廢棄物污染等,這些都會形成對旅游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2.植物資源的破壞。旅游者肆意采摘和踐踏是旅游活動對植物資源的破壞中最普遍的形式。而興建旅游設施時,為符合工程上的要求而大面積移除植物是人類對植物資源最直接的傷害。
3.動物資源的破壞。首先,旅游區的開發可能會破壞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或庇護所;其次,有些旅游活動以獵殺、食用動物作為開發項目,甚至不惜非法捕殺珍惜物種以滿足旅游者的獵奇心理;再次,旅游活動中有些以戲耍和虐待動物為目的的動物表演項目也有違倫理道德。
(二)人與歷史的倫理關系
在旅游過程中,無不發生著人與歷史的碰撞。大多數旅游景區的開發與發展都不是完全自然意義上的,同時也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人們通過游覽名勝古跡,觀賞歷史,感受歷史,了解歷史,將自己與歷史融為一體,從而獲得精神愉悅。
尊重保護文物古跡,實現人與歷史的和諧,是旅游倫理的又一基本規范。然而,在現代旅游活動中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正遭受破壞。一方面,在景區內建設現代化旅游服務設施,破壞了景觀的協調性和歷史感;另一方面,部分旅游者對名勝古跡的觸摸、踐踏、拍照、亂刻亂畫以及汗水侵蝕作用,都會使古跡遭受損壞。
(三)人與人的倫理關系
人與人之間在各種關系中有各自的準則加以調節,但在其中都有一種具有普遍性的關系貫穿其中,這種普遍性質的關系就是倫理關系,即用道德來調節各種人際關系。在旅游活動中,旅游者要相互關心,相互尊重,相互幫助,依靠道德規范的調節,營造充滿人倫道德魅力的和諧人際關系。然而,這種和諧倫理關系的構建過程卻存在諸多問題。
1.旅游活動中的社會公德問題。旅游者的旅游活動是走向社會的公共生活,所接觸的人員已不局限于家庭成員和職業活動對象,而是與社會各方面的人打交道。在旅游公共場所不能遵守社會公德,無疑會造成與他人的溝通隔閡,影響旅游活動的質量。
2.旅游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問題。旅游從業人員應該是以為旅游者提供方便、舒適的活動條件作為服務宗旨的。但是,部分旅游從業人員在工作中存在態度蠻橫,利用虛假廣告欺騙、誘導消費者,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旅游商品,排擠競爭對手,造成惡性競爭,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等問題。
3.旅游業中媚俗性經營問題。在我國部分地區的旅游行業中,存在以色情或賭博作為旅游吸引物的現象,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游客,增強市場競爭力。而當地政府也往往出于增加就業機會和地方財政收入的考慮,不能嚴格打擊此類媚俗性經營活動。這些經營活動勢必使旅游企業陷入低層次競爭,阻礙其跨區域發展,也不利于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
(四)人的身心關系
在旅游活動中還有一個人們對待自我的關系,即人們的肉體存在與精神世界的關系,常被稱為身心關系。身心關系的和諧能夠使人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達到平衡,保證旅游活動的正常開展,提升旅游活動的品質。但是,部分旅游者“遠在他鄉為異客”時,隨著日常生活中清規戒律的消失和道德自律感的弱化,往往身心失衡,流露出人性中潛在的“惡”的一面,棄小節于不顧,做出損害旅游資源,破壞旅游環境,排斥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行為,甚至在異域燈紅酒綠的誘惑下做出違背道德良知的事情。
三、建設正確旅游倫理關系的措施
(一)加強道德教育和強化道德意識
我國是世界上旅游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但也是最缺乏旅游倫理品質的國家之一。歸根結底是由于人們的旅游倫理意識普遍較弱,對旅游倫理建設重視不夠。因此,加強旅游道德教育,培育和提高人們的旅游道德意識是旅游業健康發展的前提。
1.社會教育。可以調動新聞宣傳等全社會的力量,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幫助人們了解、認識并關心旅游倫理問題,倡導文明旅游,譴責不道德的旅游行為,把旅游倫理觀念上升為全民意識,使旅游倫理原則和規范成為旅游者的共識。
2.學校教育。學校是實施旅游倫理教育的第一課堂,目前僅僅開設一些自然常識、生態環境教育等課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我國旅游倫理發展的要求。應該將旅游倫理教育滲透到大中小學的教育體系中,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們的旅游倫理觀念,樹立正確的旅游倫理意識,提高旅游倫理素質。
3.職業教育。旅游業是服務性行業,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直接關系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充分利用職業教育這個主要陣地,通過對旅游從業人員提供在職培訓、非正式信息溝通等方式,強化優質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質量。
4.家庭教育。發揮家庭旅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耳濡目染的教育功能,養成愛護自然,保護生態,關心他人,樂于助人,奉公守法,潔身自愛的旅游道德習慣。
5.自我教育。依靠旅游實踐和旅游倫理知識的學習,提高對環境、資源、生態的權利和責任意識,做大自然保護者和人類文化的弘揚者。
(二)建立和完善旅游監督管理機制
1.加強法律監督。旅游倫理的外在表現是行為方式,而一種新的行為方式的確立,一靠教育,二靠法制,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當前旅游活動中面臨的旅游倫理問題十分嚴重的時候,法律監督顯得十分重要。旅游監管部門應該制訂和完善涵蓋范圍更廣泛的旅游政策和法規,真正做到旅游市場的管理有法可依,沒有盲區。
2.加強旅游管理機制。旅游活動的正常進行,不僅要有開發商、經營商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更為重要的是健全旅游管理機制,改革旅游管理機構,合理配置旅游管理人員,規范旅游企業和個人,對旅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和檢查。
3.加強輿論和群眾監督。對于不遵守旅游政策法和規章制度、無視旅游道德、破壞旅游環境、損人利己的行為,應該發動群眾監督檢舉,媒體曝光,形成具有震懾力的輿論壓力。
(三)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1.在全行業開展旅游文化活動。在全行業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三愛一德”(愛祖國、愛城市、愛旅游和遵守職業道德)教育和“三優一滿意”(優美環境、優質服務、優良秩序和游客滿意)等旅游文化活動,全面鞏固和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
2.提高旅游活動的文化品味和科技含量。發揮我國五千年優良民族文化傳統的優勢,利用改革開放的科技成果,推出一系列具有文化品味和高科技含量的旅游活動,形成旅游文化與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3.提高旅游服務人才文化素質。要克服陳規陋習,開展旅游行業內部和與相關行業之間的學習活動,提高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從服務者的角度為旅游活動創設高雅健康的旅游文化環境,杜絕不健康的旅游文化傳播渠道。
4.加強旅游政策的倫理導向
從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長遠利益出發,正確處理好旅游經濟發展中兼顧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要突破經濟利益的羈絆,以更負責任的態度考慮旅游景區的布局和開發,主動承擔文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倫理教育的責任。
旅游業發展中不斷出現的倫理問題,要求我們必須加強旅游倫理思想研究,通過完善旅游倫理建設這一系統工程,保證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新的動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