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民 周 強 張 波
摘要:江澤民同志曾多次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因此,思考教育問題就不能離開這個重大課題。因為創新教育是人類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是教育發展的核心動力。教育要以創新為核心,思考、研究、部署、落實教育教學行為,要不斷歸納、總結、提煉、升華教育創新實踐,豐富創新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現代教育的大潮中,破浪乘風,勇立潮頭。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大學生亞文化建設是當前有效實施創新教育的著力點。
關鍵詞:創新教育;大學生亞文化;創造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7-0194-02
一、創新教育的內涵
所謂創新教育就是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人類創新活動的特征,并以此為教育基礎,達到培養創新人才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的教育。所謂創新人才,應該包括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兩個相關層面。其中,創新精神主要由創新意識、創新品質構成。創新能力則包括人的創新感知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想象能力。從兩者的關系看,創新精神是影響創新能力生成和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和主觀條件,而創新能力提高則是豐富創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1.探索性原則。要求教師不是把現有的知識生吞活剝地照搬給學生,而是要在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質疑,鼓勵學生探索,在探索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2.活動性原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其中,包括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才能激發創新興趣,增長創新才干,發展創新人格。
3.個性化原則。沒有個性就不會有創新。堅持個性化原則,就一定要實行教學民主化,師生之間必須建立真誠、平等、共融的密切關系;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發揮學生的獨立性;實行知識、技能與創造力三位一體的教育,是育人環境“人性化”,創設有利于個性發展的環境。
二、大學生亞文化及特征
亞文化是社會總體文化的一部分,是主導性文化的補充。任何群體凡在某些方面與社會主導性價值體系不同,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活方式、語言、價值體系,體現鮮明的集團,群體個性、風格、凝聚力的文化形態都可稱之為亞文化。亞文化群體與主流文化的價值體系存在差異是其產生的前提,而特有的生活方式、語言則是其外在表現,共同的價值觀是維系該群體存在與發展的關鍵。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其年齡結構、文化基礎、心理狀態、價值觀念具有相似性,是所有社會群體中最活躍、最富有創造力、最具開放意識的群體,必然會產生屬于自己的、獨立于高校主流文化之外的亞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大學生亞文化有日益繁榮的傾向,其表現特征主要有:
1.時代性。不同時代的大學會產生不同的校園亞文化。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大學校園亞文化的變化速度也越來越快。大學校園亞文化總是隨著社會文化及校園主流文化的發展而發展的。
2.多樣性。大學生個性日益多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日益多樣,促使校園亞文化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當前,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教育質量多樣化、學習方式多樣化等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自我發展、自我塑造、自我成長的空間,也為大學校園亞文化多樣性提供了生成的土壤。
3.創新性。大學生亞文化的創新性主要源自大學生本身。由于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性格開朗、不拘泥于傳統模式,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雖然高等教育理念不斷更新,但由于教育發展的滯后性,最新的社會思潮卻又最先在大學生的價值體系中體現出來,從而會與高校現存的文化環境不同程度地產生矛盾。這在現實大學生活中屢見不鮮,如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形成了諸如商業亞文化和運動亞文化,這完全是出于學生自己的需要和創造,體現了他們求新、求異的特點。大學生亞文化的創新性是大學生個性與智慧的集中體現。
三、大學生亞文化對實施創新教育的積極作用
1.大學生亞文化是培養大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外部條件之一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強調在教育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些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所謂創造力乃是主體的潛在創造力被激發而從事創造的情境動機,并因此而成為前創造力,產生以創造產品的形式為標志的現實的創造力。著名創造力理論家吉爾福特認為,每個人先天都具有創造力的潛能,只是程度有差異。這種潛能需要某種情境的激發,這樣的情境包括成功的欲望、改變現實的需要、對專業知識的熱衷和與人攀比等方面。同時,大學生潛能的激發還需要其極強的自我管理、自我制約能力,以便使自己的精力能夠專注于某一研究工作。創造理論同樣認為知識儲備是發展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基礎,不可能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作為一個人能力的最高體現,它更加需要大學生具有堅實的知識基礎。我們知道,即使“格式塔”理論中的頓悟現象也不是學習者憑空創造的,它是在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整體深刻認識的基礎上迸發出的創造火花,同樣需要知識的大量儲備。
大學生亞文化是有相同興趣與愛好的大學生自發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小社會,共同的價值觀使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具有嚴格的一致性。大學生亞文化的出現是因為大學生的理想需求與現實情況發生了沖突,在尋求新的解決辦法過程中產生的。大學生個體的能力、技巧、動機是創造行為產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亞文化則正是動機得到激發的最佳條件。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1屆畢業生中,一個宿舍的7名女生全部考上了研究生。究其原因,并不是因為她們每個人都有超人的智力,而是她們自己形成了一個以考取研究生為主要目標的小團體,彼此支持,互相信任,高效率地進行學習。她們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學習中的佳績,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小群體文化激發了其成員的潛在創造力。
2.大學生亞文化是形成大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內部條件
一個人能夠表現出創造能力的最根本的心理因素就是他要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足夠的自信心。如果行為主體對自己的行為結果沒有強烈的自信心,則這種行為是盲目的、被動的。對大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學習即創造。大學生能夠真正進行創造性工作的前提是相信自己能夠創造。特別是在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社會要求大學畢業生能夠把復雜的事情做好,把簡單的事情做得更有創造性。就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而言,大學生不可能完全從現行的教學模式中找到自信,在課堂教學中也不能真正與教師平等交流。有的人說,我們的高等教育贏在起點,輸在終點,意指大學生在剛剛入學時都具備了比較好的知識基礎,但4年后大學畢業時,他們卻普遍存在知識不少而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認為,關鍵問題是學校沒有真正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學習,沒有培養出學生的堅定的自信心。
在創造力培養問題上,我們不否定先天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但后天環境的影響是決定一個人創造力高低的關鍵因素。大學生亞文化之所以存在,前提就是在亞文化團體中,成員的觀點都能得到尊重和重視,每一個人在這樣的團體之中都能找到自信。盡管這樣的團體可能根本就沒有什么共同的風格,只是簡單的興趣與愛好或出身條件把他們聯系在一起。
四、加強大學生亞文化建設有效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
1.轉變觀念,正確理解大學生亞文化的價值理念
大學生亞文化作為高校主流文化的補充,其價值理念是重視自由與創新、關注個人與社會、追求真理與善于協作等一系列要求的統一體。自由的學術氣氛是創新的前提,而創新是高校的基本職責,關注個人與社會是高校的活動目標之一,追求真理在于高校的歷史使命使然,而善于協作才能創造出豐碩的成果。大學生亞文化的價值理念符合創新教育的發展需要,滿足素質教育的需要,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有利于大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2.豐富大學生亞文化,提供創新舞臺
首先,要通過網絡、校報、廣播、圖書館等校園傳媒,在校園傳播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和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為大學生營造一個綠色的校園文化環境,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滋養年輕一代;其次,應通過加強大學生積極參加校園科技節等活動,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調查,開展各種與專業相關的實驗和創造發明活動,激發大學生對社會和科學創新的興趣,培養大學生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