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林
摘要: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將“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作為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公共財政目標實現的關鍵在于改革和完善一系列財政收支制度,推行政府采購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環節。探討新財政體制下政府采購改革趨勢,為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政府采購;財政體制;公共財政
中圖分類號:F810.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7-0240-02
一、政府采購的基本理論
關于政府采購的定義,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依據我國《政府采購法》定義為: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墩少彿ā肥俏覈少彽淖钪匾囊罁?所以本文以此為基點介紹基本理論。
1.政府采購特征
不同的政府采購定義有各自的側重點,但概括來說不外乎以下幾個特征:(1)公共性。包括資金來源的公共性和目標的公共性。(2)經濟主體性。政府在市場上與其他經濟主體的地位相同,不存在等級貴賤之分,都要遵循市場經濟自愿平等的交易原則。(3)經濟性。是指政府采購追求效益最大化,這是由經濟主體性決定的。(4)非營利性。是指政府采購活動本身并不以營利為目標,這是由公共性決定的。
2.政府采購范圍和當事人
《政府采購法》規定的政府采購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團體組織,使用財政性資金采購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行為。從我國政府采購的實踐來看,當事人主要包括:采購單位、政府采購機關、政府采購社會中介機構、供應商、政府采購管理機關和資金管理部門等。其中,我國政府采購的主管機構是財政部,其負責全國政府采購的管理和監督工作。中央以下各級地方政府采購工作的主管機構是各級財政部門,主要負責本地區政府采購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3.政府采購原則與功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在其活動中更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具體包括:公開透明原則、公平競爭原則、公正平等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只有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政府采購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因為政府采購是財政支出的一項重要內容,理所當然具有重要的財政意義,節約了財政支出,提高了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作為一種經濟行為,會對一國的經濟甚至政治產生一定的影響——強化宏觀調控、活躍市場經濟、推進反腐倡廉以及保護民族產業等。但是,這些功能之間既有聯系,又有矛盾。我們應該在矛盾中尋求平衡,在具體的實踐中爭取使政府采購的功能發揮到最佳水平。
4.政府采購運作流程
第一,編制政府采購預算。這是建立新型政府采購制度的產物,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管理程序,也是與傳統的財政管理和政府資金采購體制的最大區別。政府采購預算應該主要包括:經常性預算中專項資金安排的貨物和服務項目以及建設性預算支出中的工程類項目。通過政府采購預算的編制與審批,可以全面反映政府采購的狀況,促進政府采購管理與運作科學化的實現。
第二,制訂政府采購計劃。一般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匯編年度實施政府采購的項目、資金來源、資金預算等內容,目的是指導政府采購預算的執行。
第三,確定政府采購的方式?!墩少彿ā芬幎ǖ牟少彿绞接泄_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詢價等。不同的采購方式要求的采購程序也不一樣,采購時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選擇不同的采購方式。確切地說,除有《政府采購法》特殊規定外,達到財政部及省級人民政府規定的限額標準以上的單項或批量采購項目,均應實行招標采購方式。
第四,簽訂政府采購合同,明確采購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還要及時驗收與結算項目。
二、新財政體制下政府采購改革面臨的新任務
從1996年10月,財政部編寫第一份政府采購簡報,開始上海市政府采購試點工作至今,我國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改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采購制度自身要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隨著改革的深化,政府采購本身的操作還不夠規范、制度不夠健全、采購效率不高等問題日益凸顯,對此應該有相應的措施和辦法予以應對,切實把政府采購制度的優越性體現出來。
2.政府采購改革要承擔起為其他改革服務的任務。政府采購改革不能孤立起來,要服從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要為經濟建設服務,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為實現我國的相關經濟和社會政策服務,使我國的各項工作同步推進,相互促進。
3.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政府采購協議》的承諾。2001年我國政府做出承諾,在2007年年底前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開放清單,正式啟動加入《政府采購協議》的談判。目前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展現我國的誠信和實力。
三、新體制下政府采購實踐的政策建議
1.建立政府采購需求規劃和預算控制體系
正如在第二部分提到的運作流程中看到,建立政府采購預算是第一步,只有制定了合理科學的采購預算才可能實現高效的政府采購。具體來說,應該樹立必要功能觀念,堅持一切從必要出發,切實解決好政府采購什么、采購多少、為何采購、為誰采購等一系列問題,從而保障社會公共必要功能的實現;然后以必要功能分析為核心,加強政府采購需求評估和規劃;建立公共產品使用和采購標準體系,實施采購標準控制;最后要借助于相關法律的權威,加強政府采購預算管理和控制,使預算順利有效的實現。
2.政府采購執行“綠色清單”
政府綠色采購就是指政府在依法采購規定的產品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將環境標準、評估方法和實施程序納入并貫穿于整個政府采購體系之中,優先選擇符合國家綠色認證標準的貨物、工程和服務,確保采購到環境友好型產品,以推動社會與人類的可持續和諧發展。最基礎的是建立政府綠色采購法律制度,明確政府采購環境政策目標,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制定綠色采購標準和清單,公開綠色采購的環境信息,可建立綠色采購產品的環境信息系統網絡和公開制度,及時公布政府綠色采購的實際執行情況;完善政府綠色采購配套制度,同時健全綠色采購評估和監督機制,保證綠色政府采購的順利進行。
3.整合政府采購專家資源
現行政府采購制度評審以專家為主導,引進專家評審機制,實現了政府經濟支出行為的程序化和規范化。政府采購的政策性、程序性都很強,對評審專家的要求也很高,評審專家代表政府依法行使采購項目評審權利,履行評審義務,關系全局、責任重大,必須加強采購專家的整合和管理。首先要組合專家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對現有專家庫進行重新整理、共享當地科協及其他采集機構的專家資源、向社會公開征集各類采購專家、組建異地專家庫等,然后要加強專家分類、細化管理,開展評審專家的培訓工作,建立評審專家日??己酥贫?推行專家年審制度,提高評審效率,充分發揮評審專家的作用。
4.完善政府采購績效評價體系
政府采購績效評價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在我國開展政府采購績效評價工作必須堅持以下幾項原則:全面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統一性和差別性相結合、理論選擇和可操作性相結合以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同時,結合具體的采購事項,選擇一種或幾種評價方法,如成本—績效分析法、社會功能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從微觀和宏觀績效兩個層面上來衡量。此外,完善政府采購績效評價體系還必須有信息技術的支撐,應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加強政府采購績效評價數據信息的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西方國家在采購手段上出現了政府采購電子化的新趨勢,電子采購在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顯示了十分突出的優點。近幾年來,我國部分省市也開始通過互聯網進行政府采購,或許電子采購也將成為我國政府采購的發展趨勢。政府采購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是關于采購方式。對大額采購,一般采用競爭性招標采購方式和競爭性談判采購方式;而對于小額采購,西方國家創立了采購卡制度,中國香港地區也在推行。我國也準備對招標限額以下的小額采購項目,試行采購卡制度,即以資金卡代替現金支付方式。相信在新財政體制下,依靠完善的體制措施,我國的政府采購改革將會取得更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