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艷芳
摘 要:近幾年來,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日益嚴重。形成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工作負荷過重、學生的不良行為、教師對自己工作的過高期待及高校教師個體個人特征方面的一些因素。針對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本文提出一些解決對策。
Abstract:In the last few years, our country University teacher occupation tired phenomenon is day by day serious. Forms our country University teacher occupation tired reason to be many, including: The working load is overweight, student's misdeed, teacher to own work high anticipation and university teacher individual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aspect some factors. Is tired in view of Our country University teacher occup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關鍵詞:高校教師 職業倦怠 對策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 occupation tired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166-01
一、 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概述
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皮斯特斯把職業倦怠定義為“燃盡或耗盡個人心智、生理、情緒資源,其主要特征為:疲勞、冷漠、理想幻滅、沮喪,顯示個人已耗盡其能源或適應的能量。”馬斯拉奇等進一步確定了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部分,即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
相關研究表明,教師是“職業倦怠癥”的高發群體。
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帶來的消極影響是:1)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職業倦怠是一種感覺疲勞或挫折的狀態,可表現為生理、心理多種癥狀。生理上可能出現頭疼、胸痛、腹脹、內分泌失調、睡眠障礙等情形,心理上則主要表現為厭倦、力不從心、情緒煩躁、焦慮,甚至憤怒,覺得喪失生活樂趣,回避社交等等。情況嚴重者,有可能發展成憂郁癥。2)影響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職業倦怠使教師情緒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工作熱情喪失,工作投入和參與減少,課堂準備不充分,創造性低。3)人際關系緊張。個人成就感的減低致使教師逃避社會交往,不愿意與學生交往,以消極、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態度對待同事和學生,使同事和師生之間關系惡化,甚至還會影響到家庭的安定和諧。
二、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形成的原因
1、工作負荷過重。高校教師在教學方面有一定的壓力,很多學校都規定了教學數量。除了教學任務之外,絕大部分高校制定了發表論文的科研考核量化指標,因而高校教師也面臨著來自科研方面的巨大壓力,尤其是需要為在那些有限的核心或權威期刊上發表文章而競爭。
2、學生的不良行為。利思伍德(L.Leithwood)的研究認為,學生的不良行為也是引發教師倦怠的主要因素。高校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但是市場經濟下的高校,急功近利的現象已經比較嚴重,很多學生日益對所學知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強調要學習那些能很快轉化為掙錢的能力和謀生的手段的知識,而對高深的理論知識缺乏興趣,從而在課堂上表現為聽課的積極性不高。面對高校學生對大學教育的質疑及直接表現的對理論學習熱情的下降,高校教師普遍感覺到壓力。
3、教師對自己工作的過高期待。高校教師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精英人士,往往都具有較高的自我成就感,期望能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成就一番事業。當這種抱負遭遇現實的種種阻礙無法實現的時候,就極易產生一種情緒衰竭。
4、個體個人特征方面的一些因素導致的職業倦怠。有研究表明,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不善于和他人交流的人更易于產生職業倦怠。相反,那些性格開朗、自信的教師則很少出現職業倦怠。
三、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1、為教師創造一個較為寬松的人文環境。對于高成就需要占主體的高校教師而言,他們本身就如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所說,具有以下特征:事業心強 ;喜歡挑戰性的工作;會全神貫注于完成任務;渴望將事情做到更加完美,并能從工作的完成中得到很大的滿足。對此,高校所應該做的就是:(1)為他們布置具有挑戰性,但通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務。(2)及時準確的對他們的工作業績進行評價和反饋。在一個比較寬松的環境中,更有利于高成就需要的高校教師的成長。
2、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也同時為了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高校教師應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自己的實踐機會,注意自己的經驗與技能的積累。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轉變為學生的導師、學生的學習顧問以及研究者、學習者。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多搞參與式、啟發式、實戰式教學。提高課堂吸引力,提倡創新,增加與同學的互動。
3、調校自己的期望值。應該根據自己的個性和自己的能力來制定適當有挑戰性的目標。如果盲目和別人攀比,給自己定的目標過高,非能力所及,就難免會體驗挫折,從而成就感低落。
4、注意培養樂觀、自信、積極的生活態度。多與他人交流、溝通,傾聽別人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感受。當受到壓力威脅時,不妨向親朋好友傾訴;還可聽聽音樂、出門旅游,或找些自己喜歡的事物來分散倦怠情緒。平時多參與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學會放松自己。
參考文獻:
[1]焦煒、程容,我國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探析,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6卷,6期/2008年11月
[2]晏志勇、王波,教師職業倦怠研究新進展,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第9期
[3]梁芹生,教師職業倦怠心理之探析,教育評論.2003,-28
[4]楊秀玉、楊秀梅.教師職業倦怠解析,外國教育研究.2002,(3):56-60.
[5]馮大鳴.教師的疲憊與疲憊的教師:問題與對策,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
[6]俞國良、曾盼盼,論教師心理健康與其促進,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