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連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與工作狀態,靜觀周圍的教育現象,發現我們的教育職業生活大多趨同地表現為一種應對式的工作姿態。對好學生良好的表現,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與關注,視之“正常”而置之不理;對問題學生出現的問題則進行批評懲戒,因為干擾了“正常秩序”,不得不予以“應對”。
如此循環,日復一日,我們難免在此過程中消減著工作的熱情與信心。而結果大多是,問題學生一直出現著同樣的問題,教育者一直采取著同樣的教育方式(批評、懲戒)。但問題學生還是越來越讓我們頭痛,我們愈來愈加大批評與懲戒的力度,也無法產生有效的教育效果,不能令教師自身感到心慰與滿意,內心深處產生不了真正的工作成就感,漸漸出現職業倦怠……
這種應對式的教育生活狀態,是現實中大多數教育者職業生活的狀態——是一種沉悶、乏味、缺乏生趣與職業幸福感的現實存在。應該改變。
改變的根本是換一種教育職業生活的姿態,轉應對式為研究式。這樣,我們就會以一種探究的姿態從事職業工作,把主要的思緒放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思考及解決策略的選擇運用上。教師的教育職業生活就會在嘗試與創造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中度過,把每天的教育工作,特別是不斷出現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作為一種研究的資源與契機,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對待問題學生出現的各類問題或其它教育問題。那,這種挑戰性與工作壓力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我們的教育研究生活就會填入新的內容,充滿生機與新意。
研究是職業工作的幸福之路。要讓自己走上這一條路,就要以研究者的姿態從事教育工作。研究的姿態是從事教育職業工作最適當的狀態。教無定法,教育要因材施教,學生個性不同,又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所以教育更需要研究與創新,正所謂教學相長。
我班有一問題學生自三年級起就一直與老師“對抗”,作業基本不做。只要我這個班主任不在班,特別是我出去聽課時,他就會惹事生非,常常做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這樣,我與他一直處于“持久戰”狀態之中。所有科任老師也對他毫無辦法。后來,我在華東師范大學研修期間,了解到“同理心”原理,加以運用,與他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的想法與難處,聽他訴說自己的心聲,并給予生活上的一些關心。漸漸地,這匹似乎無法駕馭與馴服的烈馬,讓我看到了可以教育與改變的希望。后來,我特別注意引發其閱讀的興趣,經常推薦一些好書(如《我要做個好孩子》《愛的教育》之類)給他看。漸漸地,他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變得安靜下來,喜歡看書,作業能主動做一些或及時去彌補。現在,在課余時間,大多看到的是他伏案讀書的身影。其實,他的點滴改變,對我而言,是付出教育的艱辛,更是一種教育研究能夠有所為的職業工作的成就感,這種快樂是深層次的,是讓人內心欣慰,能產生職業生活幸福感的。
其實,家長對待自己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不要總是抱怨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屢教不改。而要把這些無效的埋怨孩子的時間用在潛心觀察、思考與研究孩子的問題與教育策略上,尋求一種理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實際上,很多歷史名人的家長就是成功的教育家,如愛迪生的母親,她難道不是比總是責怪愛迪生的老師在愛迪生的教育上做得成功得多?
換一種教育職業生活的姿態,每一個人都有成為成功教育者的可能,更主要的是這可以讓我們每天的教育生活充滿詩意,不再倦怠。愿你我成為這樣的人。
(作者單位:江蘇溧水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