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菊
摘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贊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也曾說:“國將興,必將貴師重傅。”基于教師地位的重要性,研究教師權利問題就成了一個必然的結果。保護教師的權益,社會、學校乃至政府部門都應采取一定的措施,同時每一位教師也應提高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了解維權依據,熟知維權途徑,掌握維權方法。這對于教師依法治教、依法執教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聘任制教師權益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083-02
教師聘任制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由學?;蚪逃姓块T根據教育教學的需要設置工作崗位,聘請具有教師資格的公民擔任相應教師職務的一項重要人事管理制度。它是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而進行的教師任用制度的改革, 代替了過去的行政計劃分配與強迫教師終身從教制度, 旨在建立一種在雙方平等自愿互利基礎上的契約合同關系,以實現教師資源的最優配置。由于我國還沒有頒布實施《教師聘任制實施辦法》, 對教師的法律地位、教師與學校的法律關系沒有真正界定清楚,而在推行過程中,教師相比之下又處于弱勢地位,權利受侵犯事件屢屢發生。如何在實施教師聘任制中保護教師的合法權利,值得深思。
一、聘任制下高校教師權益的界定
教師既是一個普通公民,又是一個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作為一個普通公民,教師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而作為教育教學研究人員,教師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后文簡稱《教師法》)等教育法律所賦予的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七條規定,教師具有教育教學權、科學研究權、指導評價權、獲取報酬權、民主管理權和進修培訓權等六項權利。在聘任制體制下,教師與學校之間由于建立契約關系使得雙方由原來的縱向行政隸屬關系轉為橫向平權關系,即通過恰當的制度設計約束學校的人事行為,保障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其具有平等性、契約化、自主性、開放性、公平性等特征。
二、聘任制實施過程中教師權益狀況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侵權的主要表現形式
1.高校教師民主參與權益無法落實
教師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既是聘任制的特征體現,也有利于學校健康發展,但是,由于高校內部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權力至上,學術權力式微,聘任制總是自上而下推行,教師民主參與管理的機會很少,幾乎被邊緣化,影響力甚微。同時,剝奪教師的知情權,對教師正確的意見與建議不予采納,對持有不同意見的教師打擊報復、損毀名譽或者剝奪榮譽,濫用考核權而影響教師正常的成績評定,延緩、暫緩或者不予晉升、晉級,不予認定資格或者不予頒發證書,任意解聘或者強行續聘(留)等。
2.評價不公正、競爭不公平現象時有發生
受公正評價和公平競爭是高校教師的權益,也是實施聘任制的基本要求,但由于高校內部行政權力至上,學術權力相對邊緣化,導致“外行評價內行”、人為因素干擾等不公正現象普遍和學術評價、人員評聘機制不完善。同時,“論資排輩”思想尚據主導地位,許多優秀人才無法脫穎而出,公平競爭難有保證。
(二)導致高校侵權的原因
在我國各高校中,目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侵權現象。究其原因,首先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教育立法缺失,教師法律救濟的途徑單一
教育中的法律救濟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實現的。即訴訟方式、行政方式、仲裁和調解等其他方式。教師申訴制度是指教師對學?;蚱渌逃龣C構及有關政府部門作出的處理不服, 或侵犯其合法權利的行為, 向有關教育行政部門或有關的其他政府部門提出要求作出重新處理的制度。而在我國當教師的權利受到侵犯時,法律救濟途徑單一?,F行《教師法》中只是規定了教師具有申訴的權利,對其他救濟途徑沒有提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權利的法律救濟。
對處理教師申訴所適用的程序, 相關法律也沒有規定。申訴制度要有相應的正當程序來保障,而我國《教師法》等相關教育法律中對處理教師申訴所適用的程序沒有規定,致使在現實中對教師申訴或者程序不規范, 或者根本就沒有程序。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申訴制度效力的發揮, 并在客觀上構成了教師進行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障礙。
2.教師維權觀念不強,自我保護意識淡漠
我國高校教師的法律意識還較淡薄,許多教師對法律了解不多,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也不知道,或即使知道了大量的也只是“能忍則安”,無意與權力抗衡。另一方面,教師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具體表現為現實中有的教師當權益受到侵犯時,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獲得救濟,對申訴的形式、受理機關、處理程序等很陌生,不會運用法律這個武器,更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行自我保護。
3.教代會、工會等組織職能虛化和缺位
工會、教代會歷來是教師權益保障的重要組織形式,但是在目前行政化趨于嚴重的高校,也很難成為教師合法權益的代言人、護衛者,尤其是當侵權方是學校或者代表學校的領導者時,工會、教代會的天平就可能失衡,反倒成為保護校方利益的機器。
三、對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師合法權益保障體系的思考
(一)建立和完善與聘任制相促進的法律救濟制度與保障機制
教師的權利必須借助法律的保障作用才能實現,而教育法律救濟則是教師權利保障的一個重要途徑。教育法律救濟是指通過合法程序裁決教育活動中的糾紛時對受損害者的權益依法給予補救的法律保護制度,它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原則的指導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及其所確立的原則為直接依據。高校教師權益保障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指教師的合法權益,是應該受國家的強制力量保證實現的,基于此,國家必須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師權益實現的保障體系。
第一,通過制定高校內部教師聘任人事管理條例,明確規定聘任制適用的范圍與對象、聘任與解聘的條件、聘任單位與受聘者的權利與義務、聘任期限等內容,以避免目前高校“一校一規”、權力過分膨脹的現象,杜絕它們在聘任制下的各種主觀隨意性和侵權行為。
第二,在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師申訴制度上,可設立專門的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作為受理教師申訴案件的機關。同時,加強程序法的制定,如建立教師行政復議制度、教師行政訴訟制度等,使教師維權有法可依,有序進行。
第三,基于教師聘用合同不是一般的勞動合同,以及高校對教師的管理是內部行政行為之特點,建議建立一條專屬于教育系統內部的保障教師權益的救濟途徑,它是由教育行政部門、政府各部、社會各界、學生家長、教師代表組成的教育高級委員會來行使對司法的裁判權。
(二)建立并完善對高校聘任制的監督與制約機制
1.以集體合同制代替個人聘任制,加大教育行政部門的公權力對高校監督與制約的力度
集體合同是在教代會或者全體教師討論通過的基礎上,由工會組織代表教師與學?;蛘呓逃姓块T簽訂的。集體合同制改變聘任制中學校單邊任命的做法,增大了對學校監督的力量,實現以教育行政部門的公權力對抗學校的公權力,并為教育行政部門介入學校侵權案制造鋪墊。集體合同的主要特征是用合同的形式確定學校和教師之間的利益關系,它本身對學校也起到監督和制約作用。
2.在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常規化行政監管機制
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通過不同形式考察高校內部的勞動關系及其執行情況,及時發現與杜絕高校各類侵權危害的擴大,不失為一種低成本、行之有效的監控措施。這種做法在國外以及我國的一些國家機關早已建立施行,也值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借鑒。
3.建立科學考核及考核與聘任相掛鉤的用人機制
結合當前我國高校教育的特點,考核應為一年二次,均安排在每個學期終進行,做到及時考核和反饋。重視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結果,真正使其成為教師考核總評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切實重視教師考核成績的作用,將考核和聘任、晉升、獎勵等有機地掛鉤起來,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用人機制。因此,建立科學考核及考核與聘任相掛鉤的用人機制,既有利于避免高校人事聘任的隨意性、單方性,又有利于調動廣大教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創新性。
(三)完善教代會,充分發揮工會維權作用的主渠道
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不僅需要政府依法治教、學校依法治校,還需要代表其利益并站出來說話的代理人——教育工會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第一,建立教代會聽證制度、咨詢制度等民意充分表達的渠道,營造公開透明的民主氛圍。一方面,讓教職工了解有關學校發展和教職工利益分配等情況;另一方面,在關系學校發展和教職工利益分配方案上,認真聽取教職工的寶貴意見和建議,使學校能夠在正常的軌道上發展,使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真正得到實現和補救。
第二,重視教代會的提案工作,使提案成為教職工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的重要載體。一方面,學校要充分發揮提案對民主治校、民主參與、民主決策等工作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學校要讓教職工暢所欲言,增強他們的主人翁自豪感與責任感,激發他們參與建設學校的熱情。
第三,教育工會不能僅僅是一個擺設或學校管理的工具,而應該是一個保障教師合法權利的機構。在教師簽訂聘任合同時,可以使教師工會以合同一方主體的身份參與到學校教師管理中來,以教師集體的力量來與學校方談判或交涉,這樣能夠更有效地維護教師的合法權利。
(四)健全人才流動機制,加快高校教師勞動力市場建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聘任制改革使教師逐漸成為自由職業者,教師流動出現擴大之勢,相應地要求政府建立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制度,為有序流動提供必須的基本規則,它既有助于提高高校遴選教師的自由度和自主權,也有助于保護教師選擇高校的權利,實現聘任制所追求的“平等、協商、流動”。雖然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但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尚未建立,必須加快步伐,改革統一的分配機制,還權與高校,讓高校能自主制定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崗位薪酬政策,體現人才的市場價值,落實競爭激勵機制,加快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五)樹立教育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乃是最為根本的
權利是現代法律的基礎,要在教師中開展法制教育,一方面既要教育教師依法履行其法定的義務,另一方面也要使其具備現代法制社會所應有的權利意識。教師的權利問題,不僅僅是一個依法治教的問題,更是一個可能會影響到教育者的教育教學情緒與對教育事業的態度問題,進而影響教育成敗的問題。所以,保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就不僅是教師個人的事情,更應該是社會的事情。